永和九年三月三上巳節。
在這個全民娛樂的盛大節日,時任會稽內史,即相當于現在紹興市市長的王羲之,邀請來自諸多世家大族的好友與自家的子侄,共赴“會稽山陰之蘭亭”,舉行曲水流觴、行酒賦詩的雅聚。
名士們列坐在蜿蜒的溪水兩旁,然后由小書童在上游將盛滿米酒的耳杯放入溪流中。酒杯隨水緩緩自流,流到誰面前,誰就取飲并即興作詩,如果作不出詩,就得另外罰酒。
結果26人成詩37首,包括四言詩14首、五言詩23首,而包括王羲之七子王獻之在內的另外16人,“不能賦詩,罰酒各三斗”。
三斗酒是多少?
當時1斗大約等于2000毫升,三斗就是6000毫升,等于現在的12斤。
米酒喝起醉人的感覺,想必很多人感受過。這么罰酒,即便是當時酒精度只有十幾度的低度米酒,即便當時的名士大多既好酒也能喝,多數人還是會被罰的大醉。
如此看來,王羲之主持的這場東晉版的“中國詩酒大會”,比今天的“中國詩詞大會”難度更大,因為參加這樣的大會,不僅要文思敏捷、出口成詩,而且要有酒量、酒膽打底子。
這次東晉版的“中國詩詞大會”,頗有點“創造101”的意思。被千古傳頌,王羲之這個大C,和《蘭亭集序》這個大IP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這次大會在中國詩詞歷史和人文歷史上具有非常強的象征意義。
你比如,這場大會文人雅集,集中創作的詩歌數量是有史以來文人雅集活動中最多的,總體來看質量也頗高。尤其是王羲之、謝安、謝萬、孫綽、孫統等名家的詩作,多以自然山水為背景,抒發暢神、散懷、悟道的心境,風格清雅幽深,可以說是哲學化的玄言詩向自然化的山水詩的過渡,從而開啟了中國詩歌的新風貌。
你看,古人隨便玩玩,就開創了一代風貌。
以“蘭亭之冠”的謝萬的四言詩為例,“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蘿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響,條鼓鳴音。玄崿吐潤,霏霧成陰。”
詩的大意是這樣的:盡情眺望崇山峻嶺,放眼注目高樹叢林。看那青綠的藤蘿遮蔽了山洞,修長的竹篁冠蓋在山頂。聽那峽谷中的淙淙溪流,發出清脆美妙的聲響,如同鼓鳴。青黑色的巖石滲著點點水珠,顯得何等溫潤;隨風飄浮的迷離細霧,營造出一派陰涼。
這首詩通篇都是景物描寫,美妙優雅,明白曉暢,飽含著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投注了對山水的無限眷戀,相較抽象玄奧、晦澀難解的玄言詩,無異于文學的革命,為后世唐宋的詩歌大爆發開了個好頭。
接下來不得不說的,就是這次大會在書法領域的開創性了。
當時詩酒大會結束后,眾人意猶未盡,提議把這些詩匯編成集,并公推東道主王羲之作篇序言。王羲之一番客氣之后,于酒酣耳熱之際,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即席作序,心手兩暢,物我兩忘,寫出了后來被尊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草稿。
這篇《蘭亭集序》,從書法言,那是結體隨意,瀟灑飄逸,字字精妙,如行云流水,字里行間似乎凝聚、展現了山水的秀美、宇宙的奧妙、世事的變遷、人生的感悟。后來在書壇撐起大旗的唐朝顏真卿留下的《祭侄文稿》,也要退居其次,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遺憾的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蘭亭集序》,雖然被推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典型象征,但其實只是唐朝的摹本。
那么,《蘭亭集序》的原件在哪里呢?
這關聯著一個傳奇故事。
依據唐人何延之《蘭亭記》的記載和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原會長卞孝萱先生的考證,《蘭亭集序》作為王家的傳家寶,代代相傳,直到到了王羲之七世孫,俗名王法極的智永和尚手里。
因為智永和尚沒有后代,臨終就把這幅字托付給了弟子辯才。
這時已經是唐代了。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崇拜王羲之,對《蘭亭集序》夢寐以求,他從同為智永弟子的虞世南處得知《蘭亭集序》在辯才那里,經過幾次討要而不得,于是與房玄齡議出了一個下作的計策。即派足智多謀又頗富文人氣質的御史蕭翼前往越州,即今紹興,設法“賺”取。
蕭翼扮作書生模樣,“微服”來到越州,結識了辯才。就在雙方關系日益親近時,蕭翼拿出了隨身所帶的王羲之、王獻之“二王”的散帖,并炫耀此為世間的珍寶。而放松了警惕的辯才也取出秘藏的《蘭亭集序》,認真地與之一較高下。其后,趁著辯才外出,蕭翼盜出了《蘭亭集序》。
等到辯才回到永欣寺,已經換上官服的蕭翼正告辯才:“奉敕遣來取《蘭亭》。”肝腸寸斷的辯才經此打擊,不久就離開了人世,而騙得《蘭亭集序》真跡的唐太宗自是大喜過望。
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后,中書令褚遂良上奏唐高宗李治:“《蘭亭集序》既是先帝特別看重的珍寶,就不可由后人留存。”于是《蘭亭集序》成了唐太宗的殉葬品,“入住”今陜西禮泉縣九嵕山的唐太宗昭陵,從此與世隔絕,不知何時才能重見天日。
所以說,世上的珍寶,不僅質量要高,還必須要有傳奇故事,否則就不能算珍寶。退一步講,沒有這個故事,《蘭亭集序》被貶為天下第二行書,也不是不可能。
一氣呵成的《蘭亭集序》,不僅書法堪稱“神品”,“畫龍點睛”的文章也堪稱千古名作。文章既描述了上巳節俗,贊美了自然環境,也抒發了文人情懷,肯定了生命價值。
雙管齊下,書法界文學界,就都接受《蘭亭集序》為本界至尊。
東晉的這場詩酒大會,經過《蘭亭集序》的傾情演繹與書法推助,輔以從佛寺到唐宮再到昭陵的傳奇故事,被后世競相效仿。
自此之后,文人雅士們時常曲水流觴,吟詩作賦,放情山水,對話自然。
比如從南北朝開始,歷唐、宋、元、明、清直到近現代,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批文人、書家相聚蘭亭,舉辦雅集活動。這樣的雅集活動,還輻射到全國許多地方,甚至傳播到日、韓等國。
由此,綜合了山與水、詩與酒、畫境與心情、名士與書圣、第一行書與千古美文的蘭亭雅集,逐漸成為華夏傳統的一種獨特意象,中國文化的一道優雅景觀。推而言之,如果我們今天能繼續開展類似活動,把拔除污穢的民間節俗與傳承文化的國家戰略結合在一起,就會賦予這個古老節日以新時代的內涵。
圖源網絡,侵權請聯系我們
本文首發于公號“天下純糧”,關注了解更多有趣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