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愛吃肉愛喝酒,但對于兩者的態度,卻大相徑庭:“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肉不能多吃,要有個限度,不然容易覺得膩;喝酒可以沒有限度的,但必須保證自己不喝醉,不丟失禮節。
聽這口氣,孔子酒量肯定不錯。那么,他究竟能喝多少?
孔子很能喝
最早明確記載孔子酒量的是《孔叢子·儒服》,其中有則故事,趙平原君勸孔子六世孫孔穿(字子高)酒就提及:“堯舜千鐘,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飲十榼。”
平原君勸酒時就說了孔子的酒量有百觚。觚是古代的盛酒器具,容量有2升和3升兩種說法,這里“百觚”雖然有夸張的成分,但至少孔子酒量好是可見一斑的。
到了明代文人筆下,孔子善飲更是傳得神乎其神。明代袁宏道在《觴政》中就推孔子為“酒圣”,并以阮籍、陶潛、王績、邵雍四位“飲君子”為配祀。
孔子不能喝
恰好相反,歷史上對孔子酒量還有另一種說法:孔子不能喝。
北魏重臣高允曾經上奏過一篇誡酒宏文《酒訓》,告誡朝廷官員節酒就提到過“子思有云:‘夫子之飲,不能一升。’以此推之,千鐘、百觚皆為妄也”。
高允認為,孔子的孫子子思說過孔子的酒量“不能一升”,所以千鐘、百觚的說法都是胡說八道的,孔子的孫子都辟謠了,孔圣人一升都喝不了!
那么,關于孔子酒量的歷史的真相是什么?
孔子是一個對衣食住行很講究的人,他有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飯食要盡可能精,魚肉要切得盡可能細。“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吃飯既要講究色香味俱佳,也要講究烹飪得恰到好處。這和我們現代的健康飲食觀念已經有了一定的出入。但漢代“獨尊儒術”后,孔子就華麗變身,從一個情感細膩的理想主義者成了讓人仰慕的圣人。關于孔子的酒量,便有了很多的傳說。
這時的孔子不再挑剔飲食,不再追求量少而雅致,在飲食方面也顯示出了領袖風范。
飲酒上,人們開始琢磨“唯酒無量”的“量”,究竟是多大量。研究結果就是剛才提到的“文王飲酒千鐘,孔子百觚”。但其實,都是單從字面上理解的含義。
“唯酒無量不及亂”放在當時的特殊社會背景下,不是泛言一般場合不限量地飲酒,而是就燕飲之禮而言的。
春秋時期,燕飲禮儀繁多,“無量”是指燕禮行至一定階段,行酒不再規定次數,飲酒不再統計爵數。“不及亂”是說在這個階段,雖然酒行無次,爵行無數,醉而后止,但不可亂了燕飲中的上下之禮、賓主之序。
所以根據這句話來推測孔子酒量,或者勸人多飲,都是不符合其本義的。
因此,“酒無量,不及亂”,是說一個人的酒量有大有小但不要達到醉酒的程度。用如今的語言解讀,其實就是“適量飲酒,快樂生活”。
責編 / 蒿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