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中國人眼中是件天大的事。
從2012年起,陳曉卿的《舌尖上的中國》系列便成了吃貨眼中必看的經典,天南海北的各式食材被不同的人賦予生命,在煙火氣中變得鮮活可口。《舌尖》前兩集口碑不必多說,不光收獲吃貨咽不完的口水,更將人與食物、人與人、人與土地的聯結深深刻進觀眾心里。
無奈舌尖3在失去核心主創后口碑慘淡,豆瓣評分從前兩集的9.3、8.4,重跌到3.7。攝影、剪輯、歷史、科學……幾乎處處遭人嫌棄。還好,終于在昨天盼來了陳曉卿的新作《風味人間》。
第一集播出后,豆瓣9.4,網絡也被“餓了”二字迅速淹沒。從阿勒泰的大尾羊和馬肉馬腸,到皖南火腿的歲月沉淀;從西南密林的竹筍,到西北戈壁的菌菇;從河南的輾轉、甘肅的攪團,到江南姑蘇的極致秋味禿黃油……伴著溫潤熟悉的旁白,看著食物的油光在屏幕上輕彈閃爍,我幾乎驚喜到嗷出聲來。
這《風味人間》,好看!
一說團隊。
客觀與真實,是紀錄片的基礎。除了掌舵的陳曉卿,在相關人員名單里,我們還看到了科學顧問:云無心。云大在食品科普圈的名聲不用多說(隨便一篇辟謠文就能讓我被長輩們踢出群聊的那種厲害),有了專業人士的把控,相信《風味人間》在科學性上絕對值得信任。總顧問則是由沈宏非、蔡瀾和陳立擔任,各方面專家加下來足有30人。第一集看下來,完全沒有《舌尖3》中那種令人生疑的吹噓之詞。
配樂延續了舌尖系列,請來了著名作曲家阿鯤。前奏一響,那熟悉的富有中國韻律的旋律讓我立刻進入“舌尖”狀態,讓人萌生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歸屬感,竟有些熱淚盈眶。相較上兩部,在敘述國外食物時,配樂多了一些西式風格,交響樂節奏感分明,鼓點鏗鏘有力,完美契合鏡頭,這一點在西班牙火腿那段體現的尤為明顯。最后,我必須贊美李立宏老師的配音。不管是語速、聲調還是似有略無的情感起伏,都讓鏡頭里的食物有了生命,更讓一個個故事變得鮮活。
二說技術。
在這部紀錄片里出現了很多全新的攝影手法,比如超微觀攝影和顯微拍攝,在正式播出之前,專門有一部名為“微觀”的預告片,一個個超顯微鏡頭讓人不明覺厲,同時也紛紛猜測,這些鏡頭將被用來展示怎樣的美食。
第一集里一些答案就被揭曉:哈薩克族制作傳統美食馬肉馬腸,馬肉在零下20度的溫度下急速凍結,超顯微鏡頭展示了水分子凝凍、生長的過程,那些在食物里悄然發生的變化,從看不見變得直觀,讓觀眾通過更多的感官方式體會到了食物的美好和自然的精妙。
除了攝影手法,鏡頭的節奏感和位置的把控也頗為重要。美食紀錄片常常需要貼近食材拍攝,如果尺度掌握不好,就會因貼的太近讓觀眾產生“頭暈”的感覺,而若鏡頭再切換的過快,那真的是要“暈車”了(若想體驗可移步《尋味順德》,但到底是先餓暈還是看暈我就不知道咯)。這一點《風味人間》處理的非常好,遠景、近景、特寫,食材之間的過度自然;切菜、烹飪、擺盤,快慢鏡頭的銜接游刃有余,我認為這就是鏡頭所帶來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三說美食。
曾經的《舌尖上的中國》縱橫華夏,如今的《風味人間》更是將美食涉獵的范圍擴大到全球。皖南火腿與伊比利亞火腿的異曲同工,甘肅洋芋攪團和法國的Aligot的土豆魔術,橫貫歐亞大陸的視野也觸動到更多人的美味情結。
那段華美如同探戈的火腿切片表演,充滿挑逗的肉欲;皖南農村孕育了一整年的火腿年菜,也在爐火的溫度中展現出屬于中華火腿的精粹。這當然不是中西對決,是不同風土人文精心雕琢下綻放的不同美味,是跨越歐亞兩萬里的不謀而合。
一味食材、一個故事、一段人生,這些年,人文題材和美食的結合似乎成為趨勢(比如最新一季的《主廚的餐桌》),但我私心認為,陳曉卿導演是將兩者結合的最好的。從舌尖1開始,故事被打碎、揉爛,像調味料一樣加入食材中,沒有大張旗鼓的情感宣泄,只有細膩而隱秘的潤物無聲。除了食物里的故事,熟悉的舌尖體勾的人口水直流,奶桶羊肉“刀鋒過處,張力十足的油脂迎刃綻開,綿密濃烈,余香滿口;”酥皮蟹“酥皮鎖住水分,蟹肉本身的清甜在酥皮之內低回婉轉”。
最后再說說自然。
雖然只有一集,其中也已經能窺出《風味人間》對于自然的關懷和擔憂。
往年臺灣秋冬為漁民帶來豐富漁獲的黑潮因氣候原因外移200多公里,這對捕魚標手來說,是真的Winter is coming。作為對海洋傷害最小、最仰賴技術的捕魚方式,已經如今卻被大型商業捕撈沖擊到生存的邊緣。
東北風起,標船在海浪中追逐顛簸,隨著一只旗魚逆浪前行。這個片段拍的精彩極了,航拍、巨浪、配樂、剪輯,再加上慢動作特寫,像極了好萊塢的海洋大片。幸運的是,在海上守候多日的標手父子終于有了收獲,漁市也終于盼來了一條旗魚。
不過野生的藍鰭金槍魚早已瀕危,旗魚會不會也隨著遠去的黑潮漸漸消聲匿跡?
牧場的四季輾轉,火腿的歲月沉淀,好的食物,即便是以最樸素的形態呈現,也會承載著人們對于山川湖海的熱愛,對團圓的喜悅或對過去的惦念。風土,也總會在每個“年逢此時”如期而至,周而復始帶給人們無限多彩的味覺饋贈。食物如此,葡萄酒也如此。
這集對我感觸最深的,便是甘肅臨洮的洋芋攪團,這是整個河西走廊最質樸的味道。
土豆捶打攪動,在力道與時間的錘煉下產生普通土豆泥無法比肩的滑韌口感。這是我媽以前常做的主食,不過后來攪動土豆泥這樣費力的步驟通常都由我接手。做好的洋芋攪團,配著響油潑出濃香的甘谷辣椒面兒,再用花椒熗一盤酸菜,滿口都是家的味道。
這就是我的Once upon a bite. 你的呢?
大家有看昨天的風味人間嗎?有沒有喚起了你的美食記憶?或者拿出小本本,在“愿望清單”里記下幾道必吃的美食?歡迎下方留言與我們分享哦~
文 | 石磊、宋宇翔
圖片均來自紀錄片《風味人間》
? 知味葡萄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