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紅酒綠是大家熟知的一個成語,燈光與酒色,紅綠相映,令人目眩神迷,形容都市或娛樂場所夜晚的繁華熱鬧的景象。
?“燈紅”可以理解,但酒為什么會是綠的呢?翻開古人的作品,到處都是“酒綠”或“綠酒”的詩詞,其實古代的酒做法與現在也基本一致。現在市面上賣的酒無非白酒、黃酒、紅酒,綠酒還真是不多見,常見的貌似也只有竹筒酒。那么古人到底為什么說酒是綠的呢?看古人怎樣描述“酒綠”最膾炙人口的就是白居易的那首五言絕句《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晉代陶淵明《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杜甫《獨酌成詩》:“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北宋晏殊的《清平樂》:“勸君綠酒金杯,莫嫌絲管聲催。”明代王稚登《新春感事》:“紅顏薄命空流水,綠酒多情似故人。”這里我們看到的“酒綠”或者是“綠酒”,完全是詩人詞人酒人對美酒的衷心贊美,絕無貶低之意。?古代為什么說酒是綠色的古代的酒釀,尤其家釀,沒有榨煮過程,較為粗糙,酒熟后即可過濾飲用。過濾不凈,碎米、碎渣浮在酒面,甚至有的酒糟也沒有濾出,這樣的酒古人也稱之為“濁酒”,所以,古代的人既說喝酒,也說吃酒,就是喝酒時連同酒糟一起吃下去。濁酒雜質大,碎米、渣滓浮在酒面上,時間長了就變成了淡綠色的如蟻如蛆的糟沫。就是這層糟沫,讓美酒有了“綠酒”“酒綠”“綠蟻”等等稱謂。這就是“酒綠”的來歷。正是這層浮沫,讓古代的文人愛屋及烏,在贊美美酒的同時,也愛上了這層稱作“綠蟻”或“浮蟻”的浮沫,并將“綠蟻”或“浮蟻”演變成對美酒的昵稱。為什么沒有過濾酒是綠色的最開始,古人發現吃剩下的食物沒來得及處理,發霉發酵了,產生香氣而成為酒。隨著農業的發展,有了剩余的糧食,才開始意識到可以用這些谷物去釀酒。于是,大規模的釀酒才開始。根據古代文獻記載,釀酒需要幾個條件。釀酒一要有稻谷等原料。二,麹蘗,就是酒曲,可以發酵的糖化劑,要制作的及時,就是要新鮮,不讓產生的微生物變質而達不到制酒效果。三是加溫用的,燃燒的柴火要干凈,不能產生異味。四是水泉也要干凈有清香。五還要有適當的盛具,要用較好的陶具。最后就是要掌握火候,掌握發酵的溫度等等。其中,能對酒的成色產生影響的就是釀酒原料、酒曲和水。酒的原料,最開始就是米或者麥子。自然釀出來酒是黃色的。那么,綠色從哪兒來呢?這要從一種原料說起——果類。就是說,因為果類當中含有葉綠素等,有條件使得酒接近綠色。酒曲影響酒色制作酒除了原料,還有一種很重要的東西,就是酒曲。酒曲也會影響酒的顏色。“曲菌釀酒”是很早就有的一項技藝。《齊民要術》的作者賈思勰就是一位有名的釀酒專家。北魏的很多農業生產技術大多數都收錄在他的這本書中,其中制酒,釀酒在書中占了十分之一的篇幅。其中就談到制作酒曲。制曲的原料要求嚴格,過程也十分講究衛生。什么樣的酒曲釀出來的酒也就不一樣。麥子等谷物做出來的,偏黃色,那么酒曲是黃色的,能夠釀出黃酒。在古代,“酒綠”就是一個實指,不但沒有貶義色彩,相反,還是對美酒的贊美。來源:酩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