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茅臺酒的出廠價整體處在不斷調升的趨勢之中,這也不難理解,畢竟通脹是客觀存在的。
自2006年起,飛天茅臺出廠價已由268元/瓶升至2017年的969元/瓶,漲價幅度達到2.62倍,折算成復合年化提價率為每年11.3%。
但細看茅臺出廠價變化的節奏,其整體的調價趨勢是越來越慢,幅度越來越小。2006年,茅臺酒的出廠價一年之內調了兩次,而此后基本是一年一次,從限制三公消費后復蘇的2017年底調價后至今未能再提價,保持在969元/瓶。
茅臺由于產能擴張有限,業績推動部分依靠產品價格提價,今年以來,雖然茅臺飛天價格隨著市場需求波動,但出廠價一直未變,作為行業的標桿,飛天的價格變動牽一發而動全身,漲價是每一個酒企都希望的。
丁雄軍董事長上臺之后,開始做一些嘗試,前段時間普飛按1479元的價格打款計劃外份額,相當于變相漲價,但比例很小,只有0.5噸,相比較目前一瓶難求的飛天零售價來說,市場和渠道也是樂于接受的。
在管理層和研究員眼中,茅臺已經成了毫無周期擾動的產品,消費者會為了越來越貴的茅臺逐漸買單;不過,無論是汽車家電,還是醬油面粉,從消費品企業這些年的表現來看,周期只會遲到,不會缺席。
對大多數消費品企業來說,業績的周期性表現的底層邏輯還有一條,就是在景氣周期里。
不過,這一策略在行業周期下行時同樣對企業傷害巨大:因為隨著零售速度變慢,去庫存行為本身對進貨行為是倍數級的壓力,渠道商一旦選擇減慢進貨速度加快出貨,整個行業的價差和周轉速度就會迅速縮小。
而茅臺過去20年年復合增長30%,這其中的增長有多少是增量提供的,有多少是提價提供的?有沒有這方面的統計?這關系到今后的增長,因為在可預見的8年內,茅臺酒已經沒有增量的可能了(基酒要存放5年,擴產建設期要3年)。
這8年內,光靠提價和變相提價能保持多少的增速?我覺得變相提價已經快要把潛力挖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