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酒世家創董酒
董酒中的董字并非姓氏,源于當地地名。
董公寺最早叫“龍山寺”,后改名為“西樂庵”。清康熙元年(公元1663年)遷任遵義兵備道的董顯忠出資修葺該寺。清乾隆六年(公元1743年),有燕僧云游至此,募資重修,感董顯忠之舉,將“西樂庵”易名為“董公寺”。
董酒創始人姓程 名明坤,字翰章(1903-1963年);
1600年~1644年
時為明朝末年,
董公寺當地即有小曲白酒釀造作坊出現,
截止清末,當地釀酒作坊十余家,酒業興旺。
期間,江西泰和縣程氏居家遷往董公寺,在此繁衍。
程明坤上數五代均有釀酒歷史;
程父名程恩龍,膝下五子,程明坤為第五子。
目前能明確的是至少有二子(程明典,字念五1876-1942)、四子、五子(程明坤)均從事釀酒營生。
程恩龍過世較早,程明坤長期和四哥生活在一起。
1917年
程明坤14歲時即在四哥家作坊學習釀酒技術,
自己對釀藝、醫學都非常感興趣,樂于研究,
能問診開方治病。
最初程氏作坊釀酒需要外購曲藥,
程明坤幾經摸索,在一些藥師、曲師指點下,
加入中藥材,制成自家獨特的中藥入曲米曲,
奠定自家燒坊在當地的領頭地位;
1926年
小曲酒釀造工藝相對簡單,出酒率高,
但放香濃郁度、味道醇厚程度上無法和大曲窖酒相比;
在熟知小曲釀造工藝并掌握小曲酒所用的米曲曲藥制作工藝后,
程明坤于23歲時決心釀造大曲窖酒,得到四哥支持。
米曲只用于小曲酒,大曲窖酒則不適用,
在和二哥交流下,改用小麥制曲,
同時為了提高香氣,加用了很多中藥材入曲,
經過反復增減,確定麥曲為產香曲。
1927年
(另有出處一說是1929年,1927年雖為更多地方認可,但三年成酒卻更合理,暫記錄于此。)
程明坤用大曲窖池發酵出香醅,
采用自家原來的小曲酒代替鍋底水,
以此提高最終成品酒的香氣濃郁程度,
形成香氣獨特的程家窖酒!
其后又根據消費者反饋,
靠古籍《黔書》記載的:“羊桃藤………..用此汁以合石粉膠漆不啻也”。
得到啟迪改用石灰白膠泥加彌猴桃騰之汁混合改建窖壁,改善成品酒風味。
一時間成為遵義名酒,過往客商盛贊不已,
不過既是名酒,
難免有酒客拿茅酒與程家窖酒對比,
彼時茅臺酒確已盛行多年。
1932年
程明坤前往茅村(茅臺)實地考察了“華茅”(即成義酒坊)、“王茅”(榮和酒坊)、“賴茅”(即恒興酒坊)生產茅臺酒的釀造工藝,
從茅酒生產工藝中“造沙”得到啟示,
回來后采用了“堆積發酵”工藝,
并將自己窖池中發酵產香較好的香醅作母糟又返回窖中使優良菌種擴大培養循環往復,
使窖酒質量保持穩定產量逐年擴大;
程家窖酒日趨完善。
1935年
紅軍四渡赤水到遵義董公寺,
傷員消毒、療傷所用白酒即為程家窖酒;
1942年
賓客至家,必嘗窖酒。
當時任高坪區區長的程家表親伍朝華(1910年4月3日-1981年5月30日)提議
“茅村出茅酒,董公寺出酒就取名叫“董酒”吧!”
于是董酒因而得名!
1944年
程明坤時年41歲,
與四哥分家自立,
在董酒營生加持下,
家業迅速發展。
1946年
四哥的兒子程正全(字子安)多次表露想學習董酒釀造工藝未果后,
持槍強奪董酒秘方,
程明坤無奈將大曲的《產香單》和制小曲的《百草單》交出;
其后重新整理《百草單》為《蜈蚣單》;
程正全藥單不全,
難以復原董酒,
但又不好再行強奪之事,
此事作罷。
1948年
此后程明坤發家更是遭人妒恨;
端午節前后暴雨,為了改進釀造工藝新修的條石窖池滿溢,
家中雇傭的伍姓放牛娃失足落入其中淹死。
鄉鄰嚴家溝伍某與程明坤原有仇隙,
聯合高坪伍氏大族狀告程明坤
此案程明坤賠償損失眾多;
新修條石窖池也被毀;
后又一放牛小孩掉在河中淹死,
又在收款回家路上被強人所搶,
事后又被指控盜伐墳山樹木,
遭數拾天牢獄之災;
從此以后程明坤心灰意冷,關閉作坊;
剩余董酒銷售至1949年當地解放前夕。
董酒在解放前的故事就此暫告停止。
這些故事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勤于學、精于技的技術型創業者形象;
這種精神即便是在今天也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