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鄰居跟我說道。
鄰居她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女性,原本在一家飯店的前臺工作,由于在職期間總是被老板約著出去一起陪客戶談生意,并且沒提報酬。
當然,主要原因是飯局上少不了地喝酒,但是她根本就不想喝酒,幾番拒絕,還不消停,于是她干脆提出了離職。
其實,從她這件事情可以看出2個現象,
①老板要求員工做本職工作以外的事情,而不談回報。
②鄰居(年輕人)反感“酒局文化”。
我們先不談“第一點”,重點講講“酒局文化”。
關于“酒局文化”,一直以來都是人民群眾討論的焦點,畢竟因為參加酒局而發生的“不好的事情”不在少數。
久而久之,很多人將結果歸咎于“酒局文化”,甚至有人說:
年輕人到底有多反感“酒局文化”?
某官方此前專門做了一項問卷調查,參與者共有60多萬人,當中約有50萬人表示反感“酒局文化”,約8萬人表示“身不由己”,有幾千人還說“不止年輕人反感”。
我們一定要思考:年輕人反感的到底是什么?
今天,本文就來揭開背后的真相。
有數據調查顯示,90后、95后正逐漸成為酒類消費的主體,只是與中老年人愛喝的高度白酒不同,他們偏愛低度酒。
而且有70%多的年輕人主要出于公司聚會、團建、年會、生日會、同學會等原因而經歷過酒局文化。
但是參與酒局的大多數人對“酒局文化”的印象都不好,說出的形容詞多是“尷尬”、“難”、“無聊”、“很煩”等等。
由此可見,年輕人反感的不是酒,不是文化,而是“局”。
首先,“酒局文化”≠酒文化
酒文化是有底蘊、有內涵的,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里面包括酒的制法、喝法、作用和歷史等等。
其中,酒是文化的載體,由酒衍生出來的文化才是酒文化,比如酒的詩詞歌賦就是。
至于“酒局文化”,我覺得應該不能稱為文化,應該是酒桌禮儀。
嚴格上來說是酒桌上的喝酒規則,比如敬酒次序,座位排序等,表達著尊重之意,基本上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所以真正讓人反感的是“局”背后的勢力,那些我們覺得不能/不敢得罪的勢力。
我們不想參與酒局,一方面是難免會喝多,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一方面是一旦越線,則會造成心理壓迫。
以及酒局上那些寒暄、敬酒、勸酒、罰酒等,簡直是一生都在學習的“必修課”,那些因不懂“規矩”而被辭退的人比比皆是。
所以有人受不了,“很反感,談合作為何一定得喝酒?”
我也想說,真不知是從何時起,
不喝酒變成了不禮貌、不尊重人的標準;
不喝酒就談不成生意的規則;
不喝酒就有理由受到懲罰等等。
我只想說:請別強迫!
酒局上的面子是自己給的,不是喝酒給的,只有靠自己的能力,發揮出自己的真才實學,并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才是正確的。
能力不足,光喝酒都于事無補,一個人有素養、有情商才是王者,僅僅是在酒局上抬高自己、為難他人,永遠都不會強大,你認為呢?
編輯人:橘子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