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文化并不等同于酒文化,中國釀酒的歷史源遠流長,酒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酒文化曾是高雅的象征,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溝通媒介。
中國酒文化,其實質是中國的人際關系文化,期間蘊藏著偉大的東方智慧,通過對古人飲酒的了解,或許我們能真正體會到,酒并非是酒精與肉體的搏斗,而是人與人靈魂的交融。
飲酒是一種儀式
在我們的文化里,酒文化與茶文化有共通之處,但也有實質的區別。酒文化強調的是“我”與外界一人的關系,在飲酒過程中“觀物、識人”,以此獲得自我的提升。
古人對喝酒的儀式極為重視,他們飲酒優雅而緩慢,很注重節奏,這是一種很高的生活情趣,并且他們在飲酒中秉詩作賦,產生了很多千古絕唱。除此之外,古代人飲酒時還有一些其他特別講究,如: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
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后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方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用錢文忠的話講,酒在古代是一種大禮。既然是“禮”,就須用儀式來呈現。
相比古代,現代人儀式感稍有降低,但仍然會在生活的小細節處為自己制造點別出心裁。比如許多人喝酒時,都會提前約倆朋友,炒兩個小菜,再配上一瓶心頭酒,不多不少,就那么盈盈的一小盅。這便是愛喝白酒之人獨有的儀式感,一口簡單的白酒,喝出了瓊漿玉露之味。先喝一口酒,回味半晌,再夾一筷子菜送到嘴里。粗茶清酒的歲月里因為有了這樣小小的儀式感,每一餐飯都變得格外津津有味。
其實生活之中不常有大喜悅,只有儀式感,才能讓你放大每一種情緒,讓繾綣在歲月中的日常瑣碎,變成充滿感動的細水長流。
飲酒是一種禮節
古人注重飲酒禮儀,把飲酒作為一種儀式。古人飲酒優雅而緩慢,很注重節奏,這是一種很高的生活情趣,他們在飲酒中秉詩作賦,并產生了很多千古絕唱。與此同時,通過這種儀式,可識人。
中國飲酒,自古非常講究禮儀。早在先秦,《禮記·鄉飲酒義》就規定:“鄉飲酒之義,主人拜迎,賓于庠門之外人,三揖而后至階,三讓而后升,所以致尊讓也。”各個朝代各有特色。但幾千年來約定俗成,主要有以下通行禮數:
一是未飲先酹酒。酹,指灑酒于地。在簽神祭祖祭山川江河時,必須儀態恭肅,手擎酒杯,默念禱詞,先將杯中酒分傾三點,后將余酒灑一半圓形。
二是飲中應干杯。即端杯敬酒,講究“先干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樣方式回報,否則罰酒。這一習俗由來已久,早在東漢,王符的《潛夫論》就記載了“引滿傳空”六禮,就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給同座檢查。
三是酒令以助興。酒令是我國特有的宴飲的藝術,是我國酒文化的獨創。它用來活躍氣氛,調節感情,促進交流,斗智斗巧,提高宴飲的文化品位。通行的情況是:與席者公推一人為令官,負責行令,大家聽令;違令者、不能應令者,都要罰酒。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所以,古人的酒文化,絕對是“養身又養心”的,雖然現在很多儀式之類的已經不適合現代人,但過中的道理,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