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葡萄酒熬來了黃金6年,偶然還是必然?
文 | WBO團隊
前文提要:進口葡萄酒在2002年走出“瘋牛病”的傷痕,卻遭遇了渠道買斷潮,夾縫中生存下來的進口酒商,都將搭上第二輪黃金發展期。
買店潮一直從2001年持續到2007年前后,這期間也奠定了國產葡萄酒的江湖地位。
沒想到的是,到了2006年前后,進口葡萄酒這艘大船再度起航。很多外業資本、白酒大商都在此時加入了進口葡萄酒軍團。
一些業內人士在談起這段歷史時,也很難清晰用語言表達進口葡萄酒二度崛起的原因,很多人認為這一波也和上世紀90年代末那波一樣,更多是偶然的因素,是崇洋風的帶動。
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末期市場風云的李道之不這樣認為,他說: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從量變到質變。
二度崛起為何在2006年?
“在相對封閉的渠道喝了10年的國產葡萄酒,中國市場已經培養了一群愛喝葡萄酒又懂那么一些的消費者,也輻射了一些周邊的人群。”李道之稱,當這個群體再次遇到法國酒、西班牙酒等,都會感嘆,原來還有這樣的好酒。
“2006年前后進入中國的進口葡萄酒,大部分還是相對比較優質的產品和知名品牌,他們用品質征服消費者的味蕾。”李道之稱。
李道之分析:顯然,這一輪進口酒的崛起和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突然爆發是兩種不同狀態:第一次是消費者是對“葡萄酒”、“進口葡萄酒”這些詞匯感興趣,更多是嘗鮮,沒有搭建消費根基。瘋牛病一來,進口葡萄酒立刻就被誤殺,九頭牛都拉不回消費者。
而這一次的崛起,是國產葡萄酒培育市場多年后,消費者有了一定的口感升級需求。這是質變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看上去偶然,其實隱藏著必然。”李道之稱。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國家的經濟實力和消費狀態。
03年開始的經濟騰飛,也添了一把火
“經歷了那個年代的酒商,可以回憶一下2003年開始國家的經濟狀態。”李道之稱:中國經濟在那個年代開始騰飛,政府消費開始帶動社會消費。
“政府有錢了,酒剛好成為接待必需品。”李道之稱,中國開始了“不怕貴只怕不貴、只怕沒面子”的消費黃金年代。特別是一些有見識、重視健康的官員,葡萄酒成為他們的最愛。
李道之清晰記得,到了2006年前后,國產頂級葡萄酒價格就在300元左右,已經不能滿足部分高端接待的需求。500元左右、1000元左右價位段的葡萄酒,進口酒做了非常完美的補充。
“一旦喝慣了好酒、貴酒,加上不斷推廣的品鑒文化,意見領袖型消費者更明白葡萄酒品質的差異,他們本身就成為進口葡萄酒最好的代言人。”李道之稱。
顯然,在那個不關心價格只要求高端的年代,從2006年開始進入進口葡萄酒行業的酒商,嘗到了甜頭。
因為品牌的巨大優勢,國產葡萄酒還是有著更廣泛的粉絲。只是從那一刻開始,進口葡萄酒開始以每年200%的速度增長。
上海卡斯特酒業成立,李道之品牌化戰略愈發清晰
2008年12月16日,李道之正式成立上海卡斯特酒業,專門運作法國卡斯特葡萄酒。
2009年,上海卡斯特就發展了4家戰略合作伙伴,而且合作伙伴在當年都賺到了錢。
“2008年定下的思路,堅定推廣卡斯特品牌,發展全國品牌合作商,大招商,招大商。”李道之稱。
在當年,這又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李道之分享品牌資源,讓更多擁有網絡資源的合作伙伴去開拓市場。
WBO問李道之:您如何理解品牌?為何會如此堅定執行品牌化戰略?
“品牌和品牌化戰略是兩重含義,拉菲是品牌,羅曼尼·康帝是品牌,紅魔鬼是品牌,卡斯特是品牌。但是運作這些品牌,你自己能掌控的又有多少?又有幾個品牌你敢于砸重金去投入呢?”李道之問。
李道之接著說:“在進口葡萄酒進入中國的這20年,我看到太多的牽手和分手,很多大牌在中國不止更換了一個代理商了吧?中國代理商當年接手這些大牌,全身心投入市場,最后又收獲了什么呢?”
“正因為如此,我認為很多中國代理商所謂的品牌化戰略,其實并非真正的品牌化戰略,因為他們不擁有品牌,或者不掌握品牌,也就不需要去進行品牌化運作,最終只是品牌的大型分銷商罷了。”李道之稱。
2001年還發生了一件讓李道之難忘的事情,當時因為瘋牛病危機,李道之已經明顯感受到庫存的壓力,但是按照協議,李道之必須按時打款才能繼續和一個國外品牌合作。
“無論怎樣與國外品牌方溝通,他們就是不接受,并且馬上和其他中國代理商接洽。”李道之稱,不掌控品牌,命運就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從1997年開始,李道之就開始全身心運營自己能掌控的品牌,運營中國消費者能接受的品牌。
10年后,李道之成立上海卡斯特酒業,直接定位品牌運營商,發展戰略合作伙伴。
第二輪黃金發展期,全行業的狂歡
從2009年開始,進口葡萄酒在中國市場開始進入最黃金的發展時期,以建發酒業為首的進口商,采取“名莊+大眾品牌”齊頭并進的方式,大規模招兵買馬,輻射到三四線城市。
“2009年-2011年,完整經歷這三年的進口商,無論是賣名莊還是賣其他品牌,都賺得盆滿缽滿。”李道之稱。
李道之稱,如果說國產葡萄酒當年靠買斷終端發展起來,進口葡萄酒的這一輪黃金發展周期靠的是團購,是大客戶。以拉菲為首的名莊帶領進口酒商們到達這一輪的巔峰。
“經歷這個周期的進口酒商都知道,名莊最瘋狂的2011年,中國大商的玩法是,你倉庫有多少我買多少,有多少配額我全包。一個中國能包下本應該屬于全球市場的消費嗎?答案不言而喻。”李道之稱,顯然,泡沫終究有一天會破滅。
在那幾年,大家愉快賺錢的同時,也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首先,進口葡萄酒零售價極不合理,讓大眾消費者不敢靠近;其次,名莊占據比重太大,占用經銷商資金太大;最重要的是,進口葡萄酒產業鏈條并沒有真正深耕渠道,團購是王道,政務及相關消費成為主力。
領悟2013年-2014年的第二次低谷,深耕渠道才是王道
果然,2012年春節后,名莊酒出現崩盤信號。名莊酒是從歐洲買回來了,但分銷不那么容易了,拉菲價格也從最高點開始下降。
“我始終沒有大規模去觸碰名莊酒,香港零關稅后,名莊酒這樣的全球價格標準化產品其實沒有太多利潤空間。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卡斯特、班提、布衣等幾個直控品牌上。”李道之稱。
2012年名莊酒雖然開始下滑,但是進口葡萄酒的氛圍是越來越好,零售價兩三百元的進口葡萄酒很受市場歡迎,李道之和他的合作伙伴都很開心。
進口葡萄酒全行業的危機出現在2013年,由名莊酒傳染到其他產品。
2013年,水貨橫行,名莊價格低迷,政府又出臺禁止三公消費的政策,名莊酒是徹底賣不動了。最令人緊張的是,主流進口商的倉庫中,名莊酒庫存已經到了臨界點,資金被大量占用,主流進口商很多玩不動了。
2014年,三公消費禁令已成定局,導致很多以團購為主導的進口商和經銷商直接出局。
“卡斯特的戰略合作伙伴們,此時也發生了分化,走渠道深耕的運營商,不但沒下滑還有增長,比如南京祥虎酒業就一直在高速增長;只招商或只依托團購的代理商,則處境艱難。”李道之稱,對于上海卡斯特而言,雖然每年都在增長,但同樣不能輕視行業的變化。
正是2013年-2014年的第二次行業低潮,孕育了卡斯特品酒大師這個系列以及未來的運營思路。
卡斯特品酒大師,新征程
2015年開始,上海卡斯特酒業在服務全國戰略合作商的同時,也全面開啟了卡斯特品酒大師系列。
“其實在2011年,我就準備好了這支渠道深耕產品,這應該是未來進口葡萄酒市場競爭焦點。”李道之稱,這又將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因為進口葡萄酒最終還是要接觸到全渠道的消費者。
卡斯特品酒大師不再尋求全國代理商,而是由公司市場部直接下沉到區縣市場,與當地渠道商一起運作市場。
“一個一個市場做,一家一家店談,不求速度,只求根據地市場的質量。”卡斯特品酒大師事業部總經理董麗莉稱。
董麗莉告訴WBO:卡斯特品酒大師有兩個艱巨的任務,第一,廠商合作,建立優質樣本市場;第二,主打中高端,穩定零售價,為卡斯特所有產品樹立價格標桿。
“目前,卡斯特品酒大師從常州、溧陽、吳江等江浙三四線市場起步,并在當地已經樹立了很好口碑,零售價200元以上價格體系卻非常穩定。”董麗莉稱,為了深耕市場,上海卡斯特酒業市場部人員甚至比當地經銷商更了解終端,如何制訂促銷策略,如果設計推廣策略,信息費給到哪個環節,全部根據當地市場特點來定。
董麗莉甚至談到了一個管理細節:卡斯特大師系列的品鑒用酒,每一個空瓶和酒塞全要回收,要做到每一瓶酒真正在品鑒會上被核心客戶喝掉,而不僅僅是一個促銷概念。
“做市場沒有捷徑,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拼的是耐力和綜合實力。卡斯特品酒大師肩負著開拓者的重任,從三四個市場到100個市場,方向是不會改變的。”董麗莉稱。
對于李道之而言,他是中國進口葡萄酒過去20年為數不多的全程參與者和鑒證者,他的每一步,看似偶然,缺蘊含著更多的必然。
2006年,李道之在接受某知名行業媒體采訪時清晰記得:2001年進口葡萄酒行業剛從低谷中走出時,他就預測5年內進口葡萄酒行業必有大的發展,這是時代向前的必然結果。5年后,進口葡萄酒行業果然迎來第二輪高潮。
似乎班提酒業的每一次變革,都踩在時代的脈搏上。到底是時代在改變這些不離不棄的企業家,還是一群執著的企業家在改變時代,這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每個時代,都會有每個時代的必然選擇。
WBO向在過去20年為中國葡萄酒事業做出貢獻的人致以最高敬意。
2016年7月21日,葡萄酒第一新媒體《WBO葡萄酒商業觀察》,酒水行業權威媒體《微酒》,上海葡萄酒研究院聯合主辦“博弈·融合20年——第一屆進口葡萄酒中國峰會”大型高峰論壇。中國最權威經濟學家、世界葡萄酒大師、酒行業領袖屆時都將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