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藝釀酒技術:生料酒怎么做,生料酒釀造工藝
第一節工藝特點及優勢
生料和熟料釀酒的工藝差異較大,如傳統的小曲酒固態法,屬于熟料釀酒,基本工藝是先篩選原料,然后浸泡、蒸熟,燜糧,再進行復蒸,倒出冷卻后,添加曲種,裝入專用箱內發酵,最后經蒸餾,得到成品酒。而生料釀酒工藝則是直接在生料中加入曲種和其他輔料,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最后進行蒸餾,得到成品酒。由此可見,生料釀酒法特點是采用生原料,不進行蒸煮糊化,不需要配糟,發酵過程處于液態中。因此相較傳統的固態釀酒方法,其具有投入的成本較少,操作簡單,不需要過多的勞動力,對技術的要求不高,且衛生情況較好,出酒率高,節約能源,節約糧食資源,便于工業化生產的優點。
第二節原輔料的要求
凡是含淀粉質的原料如玉米、大米 、高粱、薯類等均可作釀酒原料,要求無霉爛變質 ,無雜質。玉米要選擇成色好、無黏性的,最好去胚芽。
釀酒用水的要求:通常符合國家衛生指標的中硬度以下的飲用水,都可作為釀造用水。具體可參見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
第三節工藝
1、工藝流程
生料曲 、水(糟液)
↓
原料→淘洗→粉碎→裝桶調漿→保溫密閉發酵→蒸餾→白酒→貯存
↓
糟子→飼料、糟液
2、工藝操作
(1)粉碎
原料粉碎要求相對細一些,90%以上過40目篩,這樣可以增加原料與酒曲的接觸面積,加快分解速度,縮短發酵周期,減少雜菌污染概率。大米原料也可不粉碎,但發酵周期相對長一些,如粗細不勻,不僅影響原料的徹底糖化,還會導致在蒸餾時產生焦鍋、糊鍋和淤鍋的現象。
(2)調漿
先按原料1:2.5~3加水,(60-70度拌料最好)(30-35度次之)于發酵容器中(缸或桶),然后邊加入原料邊攪拌,要求攪拌充分,無灰包、結塊現象。料溫25~30℃(冬春季28~30℃)時,加入原料量0.6% ~0.8%的生料酒曲。使用器具要求干凈、衛生,用前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或 75%的酒精溶液或用冷卻熱水清洗,以減少雜菌污染機會,用水要符合飲用水標準,用曲量夏季少些,冬季多些。
(3)發酵
裝料后,發酵容器用干凈塑料布扎口或用蓋子蓋上,發酵溫度控制在28~35℃為宜。為確保酵母菌前期增殖,在發酵6~8小時攪拌一次,然后塑料布密封發酵,否則產酸幅度大。發酵 24小時后,已有少量氣泡產生;48小時后有大量氣泡產生,發酵液上下翻動,伴有嘶嘶的發酵聲響。聞之有酒香、沖鼻。此時若發現有料浮于液面,應攪拌。一般條件下,發酵溫度在 30℃以下時,發酵周期為10~12天;發酵溫度30℃以上,發酵周期為7~8天。發酵成熟的標志:表面無氣泡,固液分離明顯,上清液呈淡黃透明,酒香突出。因此要加強發酵管理,控制室溫,調控發酵溫度。夏天要注意通風灑水降溫,調低入缸 (桶)發酵溫度;冬天則要加強保溫管理,調高入缸 (桶)發酵溫度。
(4)蒸餾
因是液態發酵,蒸酒方式與傳統白酒蒸餾方式有所不同。先將鍋洗凈,注入 15~30公斤清水 (根據投料多少進行調節),加熱至70~80℃,再加入發酵醪液(裝料系數 50%~60%),以防過早入鍋造成料沉降焦鍋。加蓋,安好過氣筒,接好冷凝器進出水,緩緩加熱蒸餾,控制流酒溫度28~33℃,掐頭去尾,斷花摘酒。在蒸餾過程中應注意:①為防止糊鍋,在料液入鍋時應加適量的清水,加水量原則上以蒸出多少酒加多少水。②為防止料液在蒸酒時產生暴沸,沖入冷凝器中使酒產生混濁,裝料時裝料系數不超過60%,同時可以加入少量消泡劑。若采用蒸汽蒸酒,在操作上注意當料液即將沸騰時,要減少進汽量,以防暴沸,將泡沫拖入酒中,影響酒質。
第四節生料酒的品質
生料酒生產與傳統白酒生產方法不同,因此酒質存在著較大差異。生料酒的品質具有輕微醪糟氣味,酒體糙辣、味醇甜、尾短淡、香味不協調、苦澀味重 (特別是玉米酒)等特點,必須經過貯存或改造后才能飲用。通過對生料酒理化和色譜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生料酒高級醇含量很高,遠遠超過 0.15g/100ml標準,特別是異戊醇、正丙醇含量較高 ,這就需要我們在料醪發酵、酒的蒸餾、凈化和勾調技藝上重點考慮。想自己開酒坊,了解設備新工藝釀酒技術百度(唐三鏡程菊花)可聯系菊花老師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