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日前發布的2019年全球市值百強企業排名顯示,全球100強上市公司總市值同比增長5%,相當于1.04萬億美元(1美元約合7元人民幣)。中國企業總市值雖然下滑了4%,至3.1萬億美元,但占比依然位列第二。
根據排名,今年共有14家中國公司上榜,其中,阿里巴巴和騰訊分別以4720億美元和4380億美元的市值排名第七位和第八位。對此,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預計未來中國將有更多的高科技企業進入全球市值百強。
科技業繼續領跑
市值達56910億美元
從產業來看,科技業繼續領先,以56910億美元再度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產業。
對此,財信國際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財富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入圍企業的行業特征看,阿里巴巴和騰訊是互聯網高科技公司,它們入圍全球市值百強的背后,是中國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取得巨大飛躍的反映。
他進一步解釋:根據最新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專利申請量數據,2018年全球專利申請量增長了3.6%,同期美國下降了1.2%,而我國增速達9.1%;從專利申請量的全球占比看,我國僅次于美國,2018年比重達到21%,較美國僅低1個百分點。
“當今世界處于以信息化全面引領創新和重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新階段,全球正迎來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在這一輪信息技術創新浪潮中,不難預見中國將有更多的高科技企業進入全球市值百強。”伍超明表示。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球經濟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當中,以信息科技公司為代表的新經濟行業將在全球經濟結構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普華永道公布的全球市值百強企業中,排名前五位的80%都是科技公司,反映了全球經濟從以資源驅動的傳統制造業、傳統房地產業和重工業,向以創新驅動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型的大趨勢。
貝塔金融研究院院長徐陽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整體來看,相較于去年,今年上榜家數提高了25%,連續的上升表明我國經濟持續向好發展,因為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的支持;其次,阿里巴巴以及騰訊進入前十,繼續表現出市場對兩家科技公司的發展以及認可,也意味著至少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兩者的競爭力繼續加強。
“科技型企業公司市值較高并不是近一兩年才有的現象,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互聯網革命以來出現的。”交通銀行(601328)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像網絡效應、數據資產等因素都決定了這些科技企業越做越大。
在業界看來,科學技術能夠直接對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產生影響,推動產業發生變革。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進而推動整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事實上,長期以來,我國都對科技型企業的發展予以全方位的支持。日前,科技部印發《關于新時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六大方面17項舉措,比如,在拓展企業融資渠道方面,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2.0”,為優質企業進入“新三板”、科創板上市融資提供便捷通道。
川財證券金融產品團隊負責人楊歐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新三板市場的設立,是政策對中小微民營企業融資的定向傾斜,是引導金融流向實體的重要成果,也是提高資產配置效率的一個必然選擇。在戰略定位上,由于上市掛牌的條件較為寬松,新三板往往被看作主板、創業板等市場的前臺,為有潛力的、卻未達到場內市場上市條件的企業提供緩沖和跳板;從資本角度,新三板為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強的資金提供了更多獲得潛在超額收益的可選投資標的。
“根據中小企業股權轉讓系統數據,2017年以來的兩年半時間中,近80家新三板上市企業實現了轉板,其中大部分企業歸屬于科技、材料等新興產業。新三板作為多元化資本市場的‘中小民營’拼圖,戰略意義突出。”楊歐雯說,科創板更是突出戰略新興產業特征,為高投入、長周期、高增長及其盈利的不確定性的新興產業提供融資平臺,通過資本市場實現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
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
有很大潛力
根據2019年全球市值百強企業排名,除了阿里巴巴和騰訊,另外幾家上榜的中國公司,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601398)、中國建設銀行(601939)、中國移動、平安保險、臺積電、中國石油(601857)、中國農業銀行(601288)、貴州茅臺(600519)、中國銀行(601988)、招商銀行(600036)、中國人壽(601628)和中國石化(600028)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上述多家公司中,金融行業的公司超5家。對此,伍超明表示,與全球市值百強企業排名結果類似的是,今年7月份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中,2018年我國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有129家,其中金融業有23家,占比為18%,營業收入比重為20.1%,入圍數量比重與營業收入比重基本相當。但與利潤比重相比,中國金融業利潤比重遠遠高于其數量和營業收入比重,達到55%。
劉哲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就中國而言,龍頭科技企業阿里巴巴和騰訊躋身前十,但在14家入圍公司中,金融公司占據一半以上,反映了金融行業對中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支撐作用,同時也意味著中國金融業從金融資本向產業資本的轉化仍有較大空間。
“未來金融如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傳統經濟的轉型與新經濟的發展是未來金融行業的重點。”劉哲說。
徐陽表示,從行業分布的角度來看,金融行業的占比依舊占大頭,主要原因在于今年我國不斷開放金融業,不僅促使海外資金不斷的流入到我國頭部金融公司,同時也表明市場對其今后發展的勢能的肯定。此外,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給予了金融公司較高的發展上限。
他進一步表示,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新舊動能轉換任務艱巨且急迫的環境下,應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改善金融服務,緩解企業尤其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
“近期推出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改革,在運用市場化改革辦法推動實際利率水平明顯降低和解決‘融資難’問題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伍超明說。(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