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不一樣了。
從一聲“我們把你們想得太好了”,到央視《典籍里的中國》對中華典籍穿越時空的講述,我們越來越發現,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在這個時代熠熠生輝,這就是中國自信。
今天,以我書寫,向您證明:大國自信,可見于中國酒。
華夏文明里的中國自信
站在世界的角度,文明的發展即使在不同的空間、互不自知的情況下,仍在平行軌跡下奔流向前。酒文化亦是如此。
五千多年前的埃及啤酒廠(此啤酒與現代意義的啤酒相去甚遠,也許稱作麥酒更為合適),在2021年2月考古發掘下,重見天日。金字塔內壁的浮雕上,清楚地描繪了古埃及人種植葡萄、釀制美酒的圖景。
遺憾的是,“希臘化“、“拉丁化”的歷史進化紛至沓來,古老埃及的文獻與語言不復存在,文明逐漸消失。同樣失落的命運,可見于古巴比倫、古印度。
外媒:5,000 Year Old Brewery Discovered in Egypt
反觀中國,數千年文化從未中斷。
得益于豐厚地理資源,早在農耕時代,中國人便學會了經營農業、馴養家畜,以及釀造美酒。“清醠之美,始于耒耜”一句說的就是,美酒(清醠)的誕生源自農業(耒耜)的發展。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的糧食,便有了釀酒的產生。從酒誕生的那一刻起,它便與中華文化緊緊捆綁,綿延至今未有斷續,從此,酒文化與人類社會文明的進程齊頭并進。
這樣的自信,惟五千年文明之華夏,獨有。
工藝傳統里的中國自信
河南殷墟,甲骨文,中國最早的文字。在甲骨文上,便有酒的記載。
有關酒的釀制與工藝,自周朝開始陸續出現于文獻中。《尚書》中談到,“若作酒醴,爾惟曲蘗”——釀酒需要用酒曲的道理,至少綿延三千年。
歷經千年,中國的酒特色、酒工藝、酒品牌,伴隨著社會經濟、歷史地理、地域風土的變化,而發生著悄然變化。唯一不變的,是人們一直認同的至高標準——傳統。
黃酒如花雕,一冬一釀,生產工藝始于立冬,止于立春。春季榨酒貯存,夏季收割辣蓼草,秋季制作麥曲,冬季冬釀開耙,是為傳統;
白酒如茅臺,端午踩曲,重陽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是為傳統。
藥酒則可見于“醫”字, “酉”與“酒”通。在古人看來,酒為良藥,“醫源于酒”的認知便源于此,是為傳統。以藥材浸漬入酒,理病療人,亦是為傳統。
果露酒則得益于中國幅員遼闊、植物資源豐富,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皆可入酒,是為傳統。
二十年來,我一直想要通過收藏來證明,中國酒工藝、原料上的傳統特征。查證百年前在國際賽事收獲大獎的中國酒名單,不難看出這些特質:白橄欖活血酒、金波衛生酒、茄皮酒、藥果酒、甘露酒、鐵精牛肉酒、百歲酒,其中最有趣的一瓶酒名為:首烏元參半夏野白朮天門冬五加皮酒,原料來不得半點虛假,名稱則樸素到令人莞爾,稱得上是“史上最長酒名”了。
這樣的自信,唯數千年工藝傳承之中國,方有。
色彩里的中國自信
在我手頭正在創作的新書中,專門辟文談及中國酒的色彩。色彩斑斕的中國酒,一直是我揮之不去的情懷——中國酒不止是透明的,中國酒不止是高度的,中國酒不止是高粱釀的,只有當我們去感受中國酒的色彩,方能體會到中國酒中的文化自信。
絲柳垂堤,飲春酒;冬寒賞雪,暖綠酒。中國酒的顏色意象總是讓人心生遐想:黃雞白酒、金杯綠酒、玉碗琥珀,它們共同建構了中國酒的色彩體系。
酒的色彩,以“酇白(乳白色)、緹赤(黃紅色)”載于《周禮》為發軔。
到了西漢時期,“綠酒”出現,成為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抹亮色。“金樽綠酒生微波”、“千杯綠酒何辭醉” ,綠酒自一開始出現,便引來文人贊頌。(綠酒呈現綠色,有工藝方面的因素,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贅述)
到了近代,竹葉青、青梅酒、綠豆酒、碧綠酒、楊林肥酒,均是綠酒之代表,竹葉青酒的綠偏淺、脫不了鵝黃的底子;綠豆大曲則稍青嫩,色淡清薄;楊林肥的綠,則青翠如玉、似無窮碧草,綠至骨髓。
在您的印象中,可否有綠酒?
唐代,紅曲酒上市。
詩人李賀的《將進酒》:“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李賀的真珠紅,雖有爭議,但在后世大多數學者看來,并非葡萄酒,而是紅曲酒。宋代的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寫道:“今于廣閔所釀的此酒謂之紅曲,其色幾乎類于胭脂”。
那一抹艷人的紅,你是否一品過它的芳澤?
黃,深入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中國人膚色以“黃”為宗,中華文化的發祥地為“黃土地”、“黃河”,更深入人心之處,在于中國人以“炎黃”子孫自居。
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中國文化的早期,黃酒很長一段時間被稱為“白酒”。在古代,白酒是用白曲釀造的濁酒,因其酒色呈白色而得名。古代把酒分為清酒和濁酒,而白酒是古代濁酒的代表。這一濁酒的概念,一直延續到了唐宋時期。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詩仙飲的并非我們現在意義的高度白酒,而是黃酒類的米白酒。
李白記錄下白酒的同時期,中國黃酒的工藝悄然改進,“黃”在唐代的詩詞中初現端倪: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琥珀色的酒,加之前面提到的“真珠紅”紅曲酒,標志著黃酒開始逐步向高級階段進階。時至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一句“常州蘭陵酒,果有琥珀之光,不復有清遠之意”。
從此,紹興用糯米釀造的黃酒、山東黍米釀造的黑色的即墨老酒、貴州用黑糯米釀造的黃酒、福建的紅曲黃酒,將黃酒色澤的斑斕表現得淋漓盡致。
黃、紅、白、綠、黑——中國酒中的色彩,是中國人背靠五千年文化可以拿得出手的自信。
地域風土的中國自信
2019年,設計打造“中國老酒博物館”的時候,我與設計團隊經過多次論證,最終“中國老酒地圖之旅”成形——參觀者可以追尋老酒地圖的脈絡,依次感受中國華南、華東、華中、華北、東北、西北、西南的地方酒文化。
寫盡中國酒的地域風土故事,一直是我的理想,這一年多來,公眾號更新慢,一來事務繁多、應接不暇;二來我堅持原創,不想抄襲應付或假手他人,最重要的是,這一年多來一直籌備新書,想道盡中國酒的地方風土敘事。
我一直在想,作為一個愛酒之人,能為未來愛酒之人留下的,應該是一座不帶功利的博物館,還有不受于人、不為物役的文字。
在“老酒地圖之旅”中,中國酒的地域特色拉開序幕——特香型白酒的江西,以大米取代高粱釀制白酒;有小曲酒基因的湖南、湖北延續了數百年谷燒酒的風俗,令人難忘的還有原名“漢汾酒”的黃鶴樓酒、濃醬兼而有之的白云邊,馥郁香的“酒鬼酒”、毛主席親自命名的“白沙液”、以及十七大名酒武陵酒——清、濃、醬、馥郁、特香等香型中,縈繞的是魚米之鄉沁人的谷糧香甜。
華南廳的福建、廣東、廣西、臺灣區里,不僅有米香型白酒作為廣西風土代表,更有肥肉浸漬工藝著稱的廣東玉冰燒,以及工藝集思廣益、結合寶島風土的的臺灣金門、馬祖酒。
華東、華中區域的蘇派濃香、山東芝麻香、徽派濃香,山西清香、陜西的鳳香酒海是歷史遺存和地理環境帶來的數千年人文風俗傳承的結晶。而倘若要談到西南川貴地區濃香、醬香,更與其歷史成因、自然環境無法分割;對了,千萬不要忘了內蒙古塞外茅臺、北京二鍋頭,東北的麩曲醬香,還有西北的青稞酒…...
地理自然環境造就的不同特色的白酒香味及口感,是我們可秉持自傲的文化自信。
結 語
一方水土、一方經濟、一方政治、一方社會決定了酒的變遷和傳統的更迭。傳統,不應是一書舊事,它是數千年不變的工藝傳承、它是豐富燦爛五彩斑斕的中國酒色彩,它是地理山川人文歷史下的白酒香型。
敬畏傳統,流傳存世。
這便是我們的大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