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已經決意一去不復返的壯士在瑟瑟秋風中舉起酒杯的時候,當披頭散發的狂士端坐于幽深竹林中飲酒放歌的時候,他們的心中難免有所波瀾,于是乎,萬千思緒“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或有凄凄婉婉之聲不絕于耳,或有豪言壯語脫口而出,此乃以酒明志。
以酒明志,即是在端起酒杯的時候也將自己內心深處最堅定的信念再一次提升到胸口、醞釀于心中。那一杯高高舉起的酒就像是一個與自己簽訂的誓約,以酒為證,飲酒為據。
這是古人時常會做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舉杯落盞似乎仍殘留著古久之前飲酒所具備的盟誓之效。在《魏志·管輅別傳》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諸葛原……與輅別,戒以二事言:‘卿性樂酒,量雖溫克,然不可保,寧當節之。卿有水鏡之才,所見者妙,仰觀雖神,禍如膏火,不可不慎。持卿睿才,游于云漢之間,不憂不富貴也。’輅言:‘酒不可極,才不可盡。吾欲持酒以禮,持才以愚,何患之有也?’”故事的主角是三國曹魏時期有名的術士管輅,他精通《周易》、善卜筮、相術,在《三國演義·六十九回》初登場時,就在曹操面前占卜,成功預知了后來注意發生的劉備攻勢、夏侯淵戰死、魯肅病死、許昌火災等事件。諸葛原和管輅是好友,在一次相逢告別時,諸葛原勸管輅說:你本性嗜酒,雖然平時喝酒也不過量,但還是要更謹慎一些。你又如此大的深妙才能,若是出仕的話,富貴權勢唾手可得!諸葛原的這些勸說表面上是說酒,其實是在說人生選擇。于是,管輅也順著諸葛原的勸說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酒不能喝到自身酒量的極點,才能也不能全部施展出來,我喝酒的時候注意酒量,施展才能也秉持著愚者的謙虛守成之心,這樣便不會沾染出什么禍端了。
手中端著酒杯,四目相對,酒杯相碰,他們口中說的其實是不同的人生志向。恰如有人行走于山林之中耳聽風嘯、素手彈琴、舉杯飲酒,有人端坐于雍容華貴的廟堂之上歌兒舞女、紅袖添酒、玉盞瓊漿。孰對孰錯,是沒有定論的。
人各有志,藏在心中,也倒影在酒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