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以后,北京是大部分時間明、清兩代的首都,也是全國最大的酒類消費基地,各地好酒匯集于此,此外,在京城本地以及就近的直隸行省(今天的河北、天津一帶)也發展出本地的生產企業,白酒、黃酒作坊都有,時稱“酒品之多,京師為最”。
不過同為喝酒,不同階層的人,卻有著不同的檔次,喝著不同的酒。
從清朝到民國,到1949年之前,北京喝酒分為三個檔次:
第一個檔次:高端正規的宴會,有世家背景的遺老遺少,喝紹興黃酒。
第二個檔次:社會地位較高的政商界人士,如果喝白酒的話,喝汾酒。
第三個檔次:一般的社會大眾,喝本地或附近產的白酒或黃酒,白酒一般稱作燒酒、白干、燒刀子,黃酒是京城或山東、天津一帶產的,俗稱為“甘炸兒”“苦清兒”等。
晚清只民國時期,六國飯店是北京的高檔飯店,在這兒喝酒,喝的是黃酒或者白酒中的高檔酒:汾酒。
喝酒的場合也是層次分明的,高檔的大館子提供各色紹興黃酒,中檔的酒館提供本地黃酒,最普遍的小酒館叫“大酒缸”,基本上一個風格,以口徑一米左右的大缸半埋地下,上面蓋上木蓋,以為酒桌,提供本地產的白酒——白干或燒刀子,也有本地和山東等地產的黃酒。
一般說來,喝黃酒的人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體面人,這些人喝白酒也多是喝汾酒。而去“大酒缸”喝酒的人就比較雜了,跑腿跟班的、三教九流的小市民多一些,也有不少上流社會的文人雅士,跑到大酒缸來喝酒,圖個新鮮。
這個場景,還原的是晚清至民國時期北京最普遍的酒館:大酒缸。這是三教九流小市民喝酒的地方。
這種喝酒檔次的分野是由酒的品質和價格決定。紹興黃酒要通過運河水路運到北京,山西汾酒要通過陸路翻過太行山運到北京,運輸保管成本自然升高,價格也就不菲。尤其是黃酒,自明代就成為京城的高檔酒,很多大戶人家以家存百年陳釀黃酒為珍,大酒館也以陳年老酒最貴,民國二十年(1931年),前清度支部司官傅夢巖還有家藏一壇150斤裝的明朝景泰年間的紹興老酒,已成琥珀色酒膏,拿出來一點,可兌出二、三十斤新酒,以為上品。當時京城的紹興黃酒,品種比紹興本地還要多,很多在北京能喝到的紹興黃酒,在紹興反而喝不到,令人有“出處不如聚處多”的感嘆。
本地產的酒總要比遠道運輸而來的酒要便宜,價格低,自然是中低消費階層的最愛。當然,無論黃酒還是白酒,都不如外地運來的紹興黃酒和山西汾酒品質好。
■ Over ■
關注李尋的酒吧(ID:lixundejiuba)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入酒友群加微信shoucheng234
茅臺鎮上的酒能差到哪里去?
精釀啤酒和普通啤酒的區別
沒喝遍十二香型,別說你會喝中國白酒
查理十二VS彼得大帝——歷史鐵律:不能喝的永遠打不過能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