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是國人飯桌上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大家永遠離不開一個“酒”字。
喝酒也是我們飯桌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而酒文化也在不同歷史階段都有著各自的內涵。
在先秦時期,喝酒只是貴族們的活動,他們在宴席和重大活動中會使用精致的青銅器具來盛放和飲酒。平民百姓是沒有這種待遇的,只能用簡單的器具喝酒以及存放。
飲酒以及很多和酒相關的禮儀流傳到尋常百姓家是源于冶金工業的興起。
冶金工業讓制造業發展得更繁榮,制造器具也變得更加容易,技術有了進步,產量也跟了上去,更多的老百姓也擁有了專門盛放酒與飲酒的器具,飯桌整體得到了提升,同時民間也產生了酒桌禮儀和酒桌文化。
而喝酒也成為了他們生活中平常的一部分。
不同民族、地域之間的酒文化有何區別?
酒是很主觀的東西,不同民族之間喜愛的口味和釀制的技藝不同,出來的味道肯定也不同,那么他們之間的酒文化有什么區別呢?
從酒的方面來說,漢族人通常喜歡喝黃酒和白酒;蒙古族人喜歡喝馬奶酒;維吾爾族人喜歡喝葡萄酒。
那么地域之間呢?
比如,南方地區的居民喜歡口感軟糯綿柔一點的酒;而北方地區的人更喜歡入口濃烈的酒,且更喜歡用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西域地區因為盛產水果,所以更喜歡水果釀制的酒。
他們因為生活地區的氣候,風俗不同,塑造了風格迥異的飲酒文化,十分有趣,體現了地域和民族的差異性。
三巡五味
但是各個地區都流傳著一句古話:“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其中的三巡和五味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這句話就出自飯桌上,因為中國人向來喜歡在飯桌上交流,在飯桌上,小酌幾口,才能打開心扉,暢所欲言,交流情感。
不管是在親朋好友宴請,婚宴酒席,還是各種聯誼活動中,酒都是不可缺少的。
傳說中的“酒過三巡”其實就是人們在酒桌上的敬酒規矩。
一般古代人宴請的時候都有單獨的位置和餐具,不是坐在一起的。主人坐上位,賓客在下位。
當侍女把酒按照順序為賓客斟滿后,被稱為“一巡”,顧名思義,“酒過三巡”就是已經斟滿三輪了。
此時一般大家都已經喝得差不多,盡興了,也不會喝醉失禮,還能進行良好溝通,彼此增進感情和了解。
古代更注重“長幼有序”和“尊卑分明”,具體表現就是吃飯時的座位分布。
菜過五味
那么后半句”菜過五味“是什么意思呢?
在宴請賓客時,主人家不能只顧自己的喜好,只準備自己喜歡的飯菜,更要顧及賓客的口味和喜好,所以五味具體指的是“酸甜苦辣咸”。
而來源則是根據中醫理論,中醫理論認為,這五味分別代表“心肝脾肺腎”。如果宴席上都有,那么就會吃得很愉快,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在飯桌上吃飯喝酒一定要有一個度,不能過分,這樣才不會桌前失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