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3大好喝不貴的尷尬白酒,90后不懂喝,60后70后卻當寶貝
酒作為人類生活中日常飲料之一,在我國已經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從商州時代自創黃酒,一直到現在已成為家家戶戶日常飲食和重大場合中的必備品。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每個人的經歷與生活的不同,酒文化也在各個年齡階段中體現了差異,到了現在的新時代,也出現了90后不懂喝,60后70后卻當寶貝,3大好喝不貴的尷尬白酒,為什么白酒也會有尷尬的時候呢?那就得給大家說道說道了。
一、年代造就的尷尬。
60年代的人們日子過得苦,青年老少們連能吃上一口飽飯都很難,別說頓頓餐有酒了,想喝口干凈水都很難,所以酒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值得珍藏的東西。
70年代的人日子稍好了些,但也沒趕上前輩們那樣畢業包分配工作和房子,于是他們又開始為自己的事業打拼。酒桌上觥籌交錯,各種酒席應付不斷。和酒打了一輩子交到,到老了也快成為自己不可或缺的朋友了。他們是最懂酒的一代人。
90年代的人沒有這些老前輩們的憂慮,從小過的衣食無憂,什么也不愁,卻有了精神上的迷茫。酒對于他們來說就是宣泄品,是成熟的標志。
這三代人由于出生時的成長環境不同,對酒的認識也不同60、70年享受的是酒的味道和回憶而90年代以后的人注重的是酒的顏值和新鮮感。這慢慢的酒造成了一些酒的尷尬局面。
比如說董酒,生產于1957年,當時被譽為:“國家名酒”,這款酒時代悠久,外包裝比較傳統,現在年輕人很少聽說,卻是老一輩人喜愛的酒之一,是一個年代的記憶。
由130多種中草藥參與制曲,顏色清澈透明,味道優雅柔和,氣味多重復雜。入口香醇細膩,窖香味十足。整體飲下來不干、不燥、不燒心、不上頭,余味連綿充斥在口腔中,讓人回味無窮。
二、包裝上的尷尬
60、70年代追求的都是樸素、節儉的美,因為他們從小就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所以什么東西都追求簡單,只要內在美怎么樣都是美的。
而90年代的人更追求的是視覺上的美,什么東西都要最漂亮的、最美的,也有了“顏值即正義”的說法,所以這個年代的大部分人更喜歡的是華麗的外貌和更新穎的物品。不喜歡那種簡單的東西。
所以古道江湖1800反而有了這種外包裝上的尷尬,它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光瓶酒,簡潔樸素沒有奢華外包裝也沒有華麗的外表,一眼就能看見瓶身和酒。因為它過于樸素,現代年輕人很少知道這款酒。
酒廠實力雄厚,有30多年釀酒歷史,釀酒車間三萬五千平方米,發酵窖池就有兩千多個,年設計生產曲酒能力一萬噸,儲藏能力兩萬多噸,藏酒地窖一萬多平方米,年成品酒生產能力兩萬多噸,而且產地地處四川,業內一直流行著:“川酒甲天下”的說法,許多名牌酒都產與此。
由五種糧食歷經2400小時恒溫發酵,基酒窖藏老熟1800天,精心勾調后的酒體還需要穩定365天,整個酒色晶瑩剔透,粘而不稠,香氣醇正綿柔。入口和順,口感柔和,酒質純凈、清冽、舒爽。整個酒有52度但喝多卻不上頭,第二天早上起來完全沒有頭疼的后遺癥。
三、名氣、價格上的尷尬
在物質條件滿足之后,人們就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品質生活,什么好看的、漂亮的、高端的、大氣的統統都要收入麾下,越有名氣的越要,而且還瞧不上那些沒名氣的他們看不上眼的,越來越追求奢華品牌。
而那些本質好喝而又不貴的酒卻晾到了一旁,比如玉冰燒。它的整體價格不貴大概在十幾塊錢元左右,原產地于廣東佛山地區,深受廣東人的喜愛,可以說是廣東白酒里的一大特色。
這款酒的釀制材料也及其特殊,主要成分由肥豬肉浸泡而制,在廣東肉讀音“玉”,所以名字稱為玉冰燒。整體酒色透明,因為由豬肉釀制,脂類很豐富,掛杯非常厚重。味道聞起來清香怡人,嘗起來不辣不苦、甘冽豐滿,酒香不刺喉。
所以說酒沒有好壞之分,它永遠保持著那個最本質的自己。只是品酒的人不同了已經不再追逐那個最初的本質了,最終的結果可能不只是造就了酒的尷尬,更是造就了年代與年代之間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