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酒報記者 劉巖 李冰玉
中國市場上的民間葡萄酒大賽多的像阿凡提的胡子,到底有多少,只有阿凡提的毛驢知道。具體的數字是毛驢的困擾,要不要參加才是阿凡提的難題。
中國葡萄酒從業者和民間葡萄酒大賽的戰爭,就像阿凡提和巴依老爺。只是現實中的選擇就像中年危機來了,似乎怎么選都是錯的。因為不同的大賽有不同的弊端,在這個領域里,有人花錢買獎、有人名落孫山、有人得獎翻身······
總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民間大賽已經開始了跑馬圈地的“好日子”,畢竟在過去的庚子年水多,水多魚多,魚多誰都想摸。
民間葡萄酒大賽和過江之鯽
從2012年開始調整的中國葡萄酒行業,在今年似乎有了點轉機。黃尾袋鼠帶著它十幾塊的葡萄酒正在慢騰騰地往回挪,起錯了名字的奔富,在奔向富裕的路上離富裕越來越遠了,在百分之兩百多的傾銷稅“加持”之下,澳大利亞葡萄酒正在漸漸退出中國市場。
WSET停課了,再也沒有講師穿著西裝帶著消費者一起背世界地圖了。海外疫情仍然嚴重,國外的專家也暫時消失在了中國市場。
但熱鬧的氛圍不能這樣停滯不前,畢竟過去的一年雨水大,雨水大的時候,魚多。
當然,想要獲獎的企業非常多,他們需要一個獎項證明自己的產品雖然名氣不大,但是品質過硬,硬的就像泰山的石敢當。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被業內看作是中國葡萄酒的春天。也正是過去的幾年間,不少民間葡萄酒大賽開始興起了,每個名字看起來都像“進口”的,仔細一看是“國產”的,再仔細一看連“出口轉內銷”都算不上。這些大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名字看起來像一個數學公式——大賽名稱=英文字母+數字(當英文字母>3,數字=0)。
這些看起來十分國際化的大賽曾引領了一輪風潮,同時,也有經銷商反映,在超市的產品上放上一張獲獎證書,或者在瓶身上貼上一個印有獎章的貼紙,在一段時間內都成了銷量的保障,正是這份保障催生了這個產業。
民間大賽之所以盛行,各中也少不了葡萄酒行業信息差的存在以及儀式化教育過度的原因。中國葡萄酒市場教育之復雜,難度之大和默寫世界地圖并畫出來幾乎沒有差別。法國、南非、新西蘭、澳大利亞,幾乎你能想象到的進口葡萄酒都來自不同國家的不同產區,有些甚至會精確到小地塊。關于如何喝葡萄酒,也有不同的講究,不同的酒要對應著不同的酒杯。買不齊酒杯、看不懂酒標的“普通人”似乎配不上一杯如此普通的葡萄酒。
在葡萄酒剛剛發展的那些年,儀式化營造了高端感,讓葡萄酒在一眾大眾化酒種間突然火了起來。十幾年過去,這種儀式感也讓葡萄酒丟失了一大部分“普通消費者”。畢竟不是每個普通人都這么普通卻有這么自信。
盡管葡萄酒市場教育搞得如同“文藝復興”一樣,但是小眾消費者確實撐不起大眾的消費量。當瀝青、黑醋栗的味道成為中國消費者們喝不懂的盲區的時候,西方過來的葡萄酒市場教育著實不夠成功。
在西方葡萄酒市場教育的領域里,對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而言,品鑒就像讓一只猴子當緝毒犬一樣。
葡萄酒企業為了讓看不懂酒標又不太懂品鑒的消費者購買自家的產品,民間獎項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給產品貼個獎項,暗戳戳的表達自己的品質優于隔壁沒有獎的那些······
所以,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獎項和銷量掛鉤。當民間大獎賽的現狀聽起來很像一本網絡爽文的時候,到底該不該迷信這些比賽呢?
從一根筋到兩頭堵,摸魚也有技術壁壘
這些年下來,想要參加一個葡萄酒大賽的報名費越來越多了,比賽也越來越多。在消費者目之所及的葡萄酒產品中,獎項可以用“亂花漸欲迷人眼”來形容。在選酒這件事上只能說每個字和字母都認識,連在一起不明白什么意思的時候,哪個消費者不想唱上一句“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這就是民間大賽的渾水······
從最早期的僅僅只是評獎,到如今的配套服務,民間葡萄酒大賽終于打開了套餐選項,就像吉野家套餐里的沙拉加錢可以換成茶碗蒸。從單一服務到點選式服務,從收報名費到收展位費,想要掙企業的錢總共分幾步?答:三步。第一步報名,第二步得獎,第三步參展。
細細觀望近年來的民間葡萄酒大賽,公平公正者有之,渾水摸魚者也有之。根據正態分布定律來看,任何一個領域都是“喜憂參半”的,好壞也只能憑借好的和壞的所占比重來進行考量。
盡管如此,但多年來的發展還是為民間葡萄酒大賽創造出了獨特的商業模式。關于商業,可以說是這一領域興起的基礎了。畢竟著名歌手羅大佑也說,你想要安身立命,首先要商業,其次才能專業,然后才是藝術。
最早的大賽只做產品品評,對獲獎產品頒發獎項。近期還興起了冠名、產銷對接、全國巡展等多業態賦能產品的形式。例如,尋找酒柜、酒杯作為大賽冠名,讓贊助商直接對接酒廠,又或者為獲獎產品舉辦全國巡展,以及以大賽的名義實現獲獎酒的銷售等。
最考驗消費者的卻是,遍地都是獎項最終選擇哪個獲獎產品的問題。一個普通的消費者沒辦法從一堆好像獲得了“國際葡萄酒大賽獎項”的產品選擇一個,對消費者而言,這和《創造營》的海選沒差別。長相相似的小哥哥們,只看樣子怎么知道誰的才藝更加分呢?
越來越多的產品獲得獎項的時候就說明:這獎項和沒有一樣了。
越來越貴的贊助費動了誰的奶酪
不收費的葡萄酒大賽越來越少了······
過去報名費從幾百到幾千不等,好消息是現在的報名費有所下降,壞消息是這個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了。
作為一家想要活下去的商業性質的民間葡萄酒大賽,“有錢”太重要了。有錢才能租辦公室、辦高大上的頒獎禮,以及養活員工······生死存亡的這一刻,滿滿的都是求生欲。
有酒莊相關負責人爆料,某民間葡萄酒大賽相關人員表示如需獲得相應獎項,可洽談更多贊助事宜。
以前有獎項的酒一定是“上等酒”,現在沒有獎項的酒大概率是“下等酒”。于是,民間葡萄酒大賽就興起了,興起原因和課外補習班以及選擇一個好學校的原因都是一樣的,再苦不能苦教育。作為一瓶酒,誰也不想輸在起跑線上,盡管沒有釀酒師想承認自己就是那個起跑線,風土也并不想背這個鍋。
所以,葡萄酒獎項的水就這樣大了起來,水大魚多,魚多誰都想摸。當然,有人想要摸魚,就會有人好好搞養殖。無論是哪一種,成百上千的獲獎標識,也許正在傷害消費者想要喝一瓶葡萄酒的初心。
越來越多的民間葡萄酒大賽也許不曾動了誰的奶酪,只是傷害了消費者的初心和養魚人難能可貴的信念感······
關于未來民間葡萄酒大賽應該如何辦,只能說,行業想更好,比賽好好搞,少收贊助費,亂象要聲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