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酒報記者 苗倩
天下萬物,殊途同歸。
雖然不同酒種之間的發展狀態不一,但是內在演變規律相同的消費市場,可能都會將不同品類導入同一方向,啤酒業的發展趨勢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印證著白酒業的發展方向。
這兩大酒種走出了不一樣的發展道路,或先分化形成寡頭、后求利潤,或先齊頭并進而逐利、而后形成集中分化之勢。最終,都會形成幾大寡頭并存、品牌價值與壟斷效應疊加,行業利潤向寡頭高度集中的局面。
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有關啤酒業的目標描述為:到2025年實現利潤翻番,平均年增將近15%。這對于啤酒業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提升。此前中國酒業協會秘書長兼啤酒分會理事長何勇曾在受訪時,用一句話描述啤酒業利潤之低——中國啤酒可能是世界上最不賺錢的啤酒!
值得注意的是,啤酒業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基本完成了以兼并與擴張為主線的分化期,形成了幾強爭霸的寡頭局面,華潤、青島、百威英博、燕京、嘉士伯等五大集團牢牢占據啤酒市場前五的位置,市場份額共計超過80%。
白酒領域內,群雄爭霸的局面已持續多年,尤其是在“黃金十年”,無論是一線酒企還是二線地方諸強,都呈現出齊頭并進的局面,大大小小的企業一同分享行業紅利。
啤酒業曾大規模出現的兼并整合局面,在白酒業并未形成普遍現象,只是偶有出現。譬如此前曾出現過的五糧液整合永不分梨,聯想入主武陵酒……但是這些案例,其后要么沉寂,要么以投資方打包出售離場告終。
白酒業過分依賴于“產區”“水土”的歷史傳承,造成了資本都無法逾越的障礙,加之2013年行業調整期的出現,讓大規模兼并整合這一其他行業普遍存在的發展現象并未清晰出現,也就是說,啤酒業由兼并、整合造就的發展階段并不適應于白酒業。但是與此同時,調整期后名酒價值回歸造就的價格一路高漲,則實實在在造成了白酒業的持續分化。
2018年半年報顯示,當年度白酒三強茅臺、五糧液、洋河上半年合計營收將近700億元,而根據中國輕工業網公布的行業數據,當年上半年白酒制造主營業務收入2865.2億元,意味著當時這三強的營收已經占據整個行業的四分之一左右。其后,這種“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局面更加明顯。截至今年8月28日,貴州茅臺總市值22071億元,緊隨其后的17家白酒上市企業總市值19662.45億元,貴州茅臺一家是其余17家企業的1.12倍。
2020年半年報顯示,18家酒企總營收1298.9億元,其中貴州茅臺以439.53億元的營收占據了33.83%,而貴州茅臺與五糧液兩家占據了57.53%;在凈利潤方面,18家酒企總凈利潤478.41億元,其中貴州茅臺226.02億元,占47.24%,貴州茅臺與五糧液兩者占69.93%。
白酒業分化之勢日益嚴重,已經完成兼并整合的啤酒業正朝著結構提升的道路奔走。
今年1~9月,規上啤酒企業的利潤和上半年相比增長75%,其中,9月單月利潤同比增速高達50%。酒業的利潤增速來源于結構提升,來源于消費升級。百威亞太的數據表明,在第三季度其超高端產品組合出現了雙位數增長,華潤啤酒高檔產品的毛利率高達40%。
啤酒業普遍認同:“這是高端酒營收占比最高的一年。”也就是說,盡管未曾大規模出現兼并整合,但是白酒行業中通過名酒價值回歸實現了分化,將利潤逐漸歸集于一線酒企,而啤酒行業則是通過兼并整合實現了寡頭壟斷,而后提升結構追逐利潤。白酒業因利潤分化而引發的中小酒企淘汰現象將慢慢出現,寡頭不止收攏了市場份額,更借此實現了更高的利潤追求。
在品牌效應與寡頭效應的疊加下,無論白酒還是啤酒,都將形成幾大品牌無限收割“利潤”的終極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