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近五千年的酒文化史,酒在古代也被賦予各種特殊的含義,在某些場合,共飲佳釀是一件很莊重的事。所謂百禮之會,非酒不行。古代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少不了要參加酒宴,有宴必有酒。以下幾種宴席,古人必定飲酒。
酺宴
酺pú,也稱賜酺,在古代,大型聚眾飲酒是需要得到皇帝允許的,而酺宴就是皇帝特許平民百姓聚眾飲酒、與民同樂的一種宴會形式,一般發生在改朝換代、皇宮大事、新帝登基、冊立皇太子、帝后生辰、豐收等喜慶事情后,才會舉辦酺宴普天同慶。醣宴最早起源于秦朝,時間短則一日,長則數日,《舊唐書.卷九九.嚴挺之傳》就記載:“睿宗御安福門樓觀百司酺宴,以夜繼晝,經月余日。”
唐朝也有酺宴,唐太宗李世民立晉王治為皇太子,賜酺三日。宋元以后,禁酒制度取消,大酺之舉也比較少見了。
御宴
“御宴”是由皇帝親自賜予某些臣民的宴席,通常來說,御宴又分為“內宴”“曲宴”“買宴”等,“內宴”,是以皇帝的名義主辦,由皇宮出資承辦,在皇宮內為大臣設的酒宴。《新唐書·張直方傳》中記載:“每內燕,以衣敝惡,辭不赴。”
“買宴”是皇帝主辦,群臣贊助的御宴。“曲宴”,由皇宮特召宮人辦的酒宴,宋太祖趙匡胤就在建國初年就舉行了曲宴:“宴近臣于萬春殿”。這也是宋朝舉辦曲宴的最早官方記錄。
周代也記載了很多御宴的禮節,以《儀禮·公食大夫禮》為例,宴飲程序:國君先派大夫去賓館迎請使臣,告以將行宴飲之事。使臣跟著大夫到達宴會之所,此時宴會準備工作就緒,備齊酒漿和饌品。國君身穿禮服,迎賓于大門內。賓主揖讓再三,答拜接連,然后落座。
會武宴
會武宴是武科考殿試放榜后舉行的宴會,一方面是為了感恩皇帝和考官,一方面是為了彰顯武科新進士的榮譽。
《吾學錄·貢舉》中記載道:“《通禮》武殿試傳臚后,燕(宴)有事各官暨諸進士于兵部,曰會武燕(宴)。”此宴會只有武科新進士可以參加,普通武舉人是沒有資格參加的。
會武宴自隋朝開始就執行了,這個傳統也一直沿襲到清朝,各大武科學子,一邊飲酒慶祝,一邊切磋武藝,甚是熱鬧。
曲江宴
曲江宴又名曲江會,一般在每年春二月舉辦,剛好是新科進士放榜后,大家前往曲江池旁杏園聚會宴飲,宴后前往慈恩寺塔下題名,因此又稱杏園春宴。
曲江大會主要是以游宴的形式,一邊欣賞曲江邊的春花爛漫,一邊品嘗宮廷御宴美味佳肴。后來,也逐漸演變成詩人雅集,吟誦詩作的詩會,王羲之曲水流殤就是由此而來,將酒杯放在河水中,流到誰跟前誰就要罰酒喝。
出師宴
古代士兵出征前要祭旗飲酒,祈求戰爭勝利,為了鼓舞士氣,一般會在出征前用美酒犒賞大軍。孫權大戰曹操前,就曾親賞大軍美酒50瓶:“今夜奉命劫寨,請諸公各滿飲一觴,努力向前。”自此,大軍出征前擺出師宴也逐漸成為一種習俗受到國家重視。
踐行宴
踐行,又稱祖席、祖筵等,是為送別某人而設置的酒宴。古人最重情感,臨別餞酒,意不在酒,而是表達彼此依依惜別的情感。《史記》記載了中國史上最著名的踐行宴,燕太子丹為荊軻設酒錢行,遂有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名句。
瓊林宴
瓊林宴是指在瓊林苑宴為殿試后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大家一起觥籌交錯,飲酒賞景,此宴會始于宋代,元、明、清三代,又稱“恩榮宴”。
北宋晏殊14歲參加殿試,就參加過皇帝設的瓊林宴后,還作詩一首:“三月楊花飛似雪,內園桂樹綠成陰。何妨寫盡憑高意,十步虹橋徹水心。”
文天祥20歲高中狀元,也見識過瓊林宴的盛況:“云呈五色符旗蓋,露立千官雜佩環......獻詩陳雅愚臣事,況見賡歌氣象還。”
酒,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寄托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傳承。酒宴更是充滿了濃厚的書卷氣息,在觥籌交錯間,享受酒的醇厚,也享受了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