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茅臺鎮及周邊地區,“沙”的意思就是指紅粱即高粱,最有名的即是當地產“紅纓子”高粱。因為本地產高粱細小而色紅,所以稱為“沙”。紅纓子高粱又稱糯高粱,粒小、皮厚、淀粉含量高,經得起多次蒸煮。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后就被榨干了,只有本地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下沙”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
1.坤沙酒
所謂茅臺坤沙酒是指按照茅臺酒傳統工藝,采用完整顆粒的紅纓子高粱,在每年重陽節前后和酒曲按照1:1比例攪拌后(俗稱下沙),經過九次蒸煮,第一次蒸餾的原酒不要摻入原料中,晾曬,在釀造中,兩次投料,八次高溫堆積發酵(每次一周)八次下窖(每次一月),七次蒸餾取酒。取出的原酒窖藏三年,三年后勾兌調味,再窖藏一年,最后檢驗出廠。
坤沙酒是純糧高溫大曲白酒,出酒率低,一般有5斤糧食出1斤酒的說法,部分醬香型白酒且需要3-5年的窖藏方能到達其較佳風味。
坤沙酒的靈魂是“回沙”工藝。糙沙酒頭應單獨貯存留作勾兌,酒尾可潑回酒醅重新發酵產香,這叫回沙。
每一道釀造工序都遵循心口相傳的古法。嚴格按照每年一個釀造周期,端午制曲、重陽下沙,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的古法工序,以正宗、安全、健康、口碑、品質等五大優勢,確保每一瓶酒都來自醬酒核心產區茅臺鎮。
2. 碎沙酒
碎沙也就是高粱全部破碎,破碎率為100%,相當于是高粱粉了。碎沙酒和坤沙酒相比,碎沙酒的釀制工藝更快,釀制周期更短,出酒率高。
生產工藝較為快捷,周期短,出酒率高,好入口。
缺點是相對正統醬香來說要單薄不少,酒體層次感單一,但因為香味簡單同時也讓更多人能夠接受了醬香酒。純碎沙酒陳放多年后的香味提升很小,陳放后主要是口感柔順更好入口。
原料稱為沙.用粉碎的高粱釀出的酒稱為“碎沙酒”,“碎沙酒”生產周期短,出酒率較高,品質一般;不需要嚴格地“回沙”一般烤二三次就把糧食中的酒取完。為了讓酒帶醬香味,一般在發酵時加“坤沙酒”的酒糟在里面。
上好的碎沙酒:入口醬香發悶,不響亮,無漆感,但是入口柔和不苦,略發甜,一般頭段無醬感或只有微微醬感,逐步到中段發力但還是綿軟無力,基本無層次或者層次模糊,極其輕微焦香或者無焦香,帶略微模糊的花香或無花香,回味干凈且非常短暫。
一般的碎沙酒:入口醬感覺很難察覺,無漆感,但是上口易,柔順不苦,中段發力微有醬味感,后段有部分酒會偏格給人濃香感,收味短且略有些雜味。總體而言,醬香味沒有坤沙酒濃郁,并且空杯留香時間較短,口感上略有差異。
3.翻沙酒
翻沙,就是用捆沙酒最后第9次蒸煮后丟棄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藥后釀出的酒。“翻沙酒”生產周期短,出酒率高,但是品質較差。翻沙酒在市場上屬于大眾化產品。同時工藝控制不好會出現苦、糊等邪雜味。醬香味更少,口感上缺少醬香型白酒的濃郁入口稍辛辣。
濃香型翻沙酒屬于調味酒,是釀造濃香型白酒中采用二次發酵、 回酒發酵、加曲、 延長發酵周期等技術措施于一體的工藝。選用質量基礎好的窖泥進行翻沙發酵,生產的基礎酒經過儲存后,可應用于基礎酒組合和半成品調味。濃香型翻沙調味酒豐滿、醇厚、風格好,用于調味可以增加半成品酒的醇甜感、豐滿度,使酒體綿柔、風格好。
4.串沙酒
串沙酒,行業也稱之為“串酒”也叫串香,則是用坤沙酒最后第9次蒸煮后丟棄的酒糟加入食用酒精蒸餾后的產品,產品質量差,成本低廉。市面上出售的幾元到幾十元每瓶的低端醬香酒,基本都是這類工藝,因此嚴格上來說并不能稱之為純正糧食酒。
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串沙酒就很盛行,當時由于國內經濟困難,糧食供應緊缺,在缺少糧食的情況下,又想喝到醬香風味的酒,就出現了串沙工藝。但其實這種工藝說白了,就是用食用酒精為主料,直接加水和香精,或者用固態發酵的酒液勾調,或用酒糟串蒸。這樣釀出來的酒,成本很低,雖然口感也是酒,但其本質就是為降低成本、哄騙消費者買酒而搞出的招數。
醬香型白酒的風格特點是易揮發物質少,對人體刺激小;酸度高,有利于健康;富含有益健康的有效成分;純糧釀造,不添加外來物質。因此醬香酒未來將在中國白酒市場上將占有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