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杯,cheers,酒席上,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喝酒都喜歡碰杯,而且中國人喝酒還講究個“先干為敬”,這些習以為常的習慣,大家可曾想過為什么嗎?就像魯迅先生說的,世上本無路,這些小禮節是怎么一步步演變過來的?它們到底又有什么含義呢?淘小最今天就來告訴你。
喝酒之前為什么要碰杯?
實際上,如今中國宴會上頻頻的碰杯應該是一種舶來文化。因為比起中國古代貴族儀式化的彼此敬酒,干杯的誕生要晚的多。而關于這個干杯的來歷,世上有很多說法。
第一個,一個關于下毒與應對下毒的傳說
在那個年代,意大利的一些豪門有時候在打擊政敵或者謀求財產時會采用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比如,通過宴會毒殺客人以起到打擊敵人,霸占財產的目的。
但是盡管面對這些威脅,人們還是接受飲宴的邀請來保持表面上的禮貌,免得引起不必要的猜忌。
那個時代,大多數情況下葡萄酒是盛在金屬,或是錫制或是銀制或是金制的平底大口杯里,所以應付下毒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酒杯猛撞主人的酒杯,使得一個杯子里的部分液體翻入另一個杯子中。如果主人帶頭先喝,那就萬事大吉!
那時的人如果共飲,需要在干杯后盯著主人的眼睛來試圖察覺主人是否有所隱瞞,并在必要時及時拒絕飲酒。當然,永遠不能第一個喝!
盡管如今用宴會的方式下毒謀殺幾乎只留存在了新聞與小說里,而大家也換上了不耐碰撞的玻璃杯,碰杯和碰杯后注視對方眼睛的習慣卻保留了下來。現在人們喝酒時還是會祝愿“Salute!”(身體健康),也許這句話更確切地講是感嘆“活著真好”!
第二個,真實度最高的“干杯起源”——驅趕鬼怪。
還是在中世紀,沒有什么下毒陰謀。那時的人們在喝酒前碰杯,并大聲地說“Cheers”是為了驅趕周圍的鬼怪。在日耳曼人的部落,人們不僅會干杯,還會用力碰杯把酒灑在桌子上,以此來嚇跑鬼魂和惡靈。
第三個,祭祀傳說。
盡管古時候還沒有“干杯”這個詞,但是他們在喝酒的時候有一套固定的祭拜儀式。祭拜的對象通常為酒神,以及在當地受人尊敬、敬仰之人。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在喝酒之前,必須向希臘神話中的酒神迪奧尼索斯(Dionysus)敬酒,并在儀式上呼喊酒神的名字。史詩《奧德賽》(Odyssey)中,還有尤利西斯(Ulysses)向阿基里斯(Achilles)敬酒,并祝愿他身體健康的相關情節描寫。
那時的北歐人,也會向神敬酒,像是埃吉爾(Agir,北歐神話中的酒神),托爾(Thor,北歐神話中的雷神、戰爭與農業之神),以及奧丁(Odin,北歐神話中的主神)。而在葬禮的宴會上,他們會用碰杯這一行為來祭奠死去的人,因為他們相信這樣能夠使得在世的人依然能得到源源不斷的美酒,以撫慰他們死后的靈魂。
第四個,提升五官的感受
古希臘人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在舉杯飲酒之時,鼻子能嗅到酒的香味,眼睛能看到酒的顏色,舌頭也能嘗到酒味,唯獨耳朵沒能參與到這樣的快樂。為了彌補這一遺憾,希臘人想出一個辦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讓杯子發出的清脆響聲傳到耳朵里。這樣一來,耳朵就和其他器官一樣,也能享受到喝酒的樂趣了。
今天的你喝酒碰杯的時候,想的是哪個版本呢?
外國人喝酒為什么說親親?
雖然碰杯很可能是歪果仁的首創,但他們碰杯時說的“Tchin Tchin”可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英格蘭等地,都有發音類似“親,親”的祝酒,寫作Tchin Tchin(法語)、Cin Cin(意大利語)或者Chin Chin(英語和西班牙語)。
這個說法其實最早是從我們中國傳到歐洲的。鴉片戰爭后,西方國家的商人和水手頻繁往來中國。咱們吃飯喝酒時互相說“請” “請!”這樣讓一下,那些歐洲人覺得很好玩,居然帶回故國,并且最終傳開。
中國人為何要先干為敬?
這個就跟干杯的來歷有異曲同工之妙了。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含蓄,像撞擊杯子這種粗暴的方法,自然是不用的。但古代的那些皇親貴族,達官顯貴們對與飲食的安全還是忌憚得很。比如說,皇帝用餐,每樣菜都要雨露均沾,不得表現出偏愛。
那么在喝上呢?
春秋時期的貴族們為了防止主人在杯子里下毒,甚至會要求主人現場親手清洗酒具。這一過程稱之為“設洗”,在《詩經》和《禮記》中被廣泛提及。不管是清潔、倒酒還是飲酒,這一切都在宴會現場進行,杜絕一切投毒的可能。客人要做的,就是不斷的等主人喝完再喝就好。
清洗過杯子后,主人會為客人到上第一杯酒,這被稱為“獻”,而客人隨即會拿起主人的酒壺也為主人倒上一杯,這杯稱為“酢”,或者叫“報”。
而不管是“獻”還是“酢”,禮儀上都只要喝一小口就好了。之后如果主人希望勸客人多喝,需要撤下小酒杯(爵)換上大酒杯(觚),并且自己帶頭喝掉一滿杯,這杯叫做“酬”。主人把“酬”完后,客人就能放心大膽的喝干杯中酒啦,主人先喝完一整杯酒以示安全的做法,演變至今,就是咱們常用的“先干為敬”。
至于客人隨后喝完那一整杯,就是大名鼎鼎的“應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