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回來,號稱葡萄酒大國的法國,初次接觸葡萄酒的契機,要從羅馬帝國說起。在背后推波助瀾的,是當時的羅馬政治家、軍人出身的尤利烏斯.凱撒(JuliusCaesar)
凱撒為了擴充羅馬帝國的實力,雄霸歐洲,于是利用葡萄不挑土壤、且容易栽培的特性,隨著遠征到處種植葡萄。同時,教導當地居民如何釀造葡萄酒。此外,葡萄酒對于當時前線吃緊的年代而言,葡萄酒是軍隊最佳的營養補品。所以,我認為法國的布根地、香檳區(Champagne)、隆河區(Rhone)或南法等羅馬大軍所經之地,之所以成為葡萄酒產地絕非偶然。
后來,葡萄酒的存在價值因為基督教的興起,而有巨大的轉變。例如耶穌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中,對弟子說過這樣的名言:「這(葡萄酒)就是我的血。」因此,葡萄酒不再只是葡萄釀造出來的酒品,更象征一種神圣、尊貴圣潔的地位。
在基督教的積極傳教下,沒多久葡萄酒便遍布全歐洲。之后,基督教的勢力日漸茁壯,在各地興建教堂。加上葡萄酒被視為耶穌的分身,是彌撒禮拜時必備之物,因此,教會或修道院便開始自己釀制葡萄酒。這足以說明,為什么在天主教圣地梵蒂岡,平均每人葡萄酒消費量高居世界之冠。
凱撒大帝的雕像
當歐洲進入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葡萄酒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此時,在釀好的酒中帶有些氣泡一事開始被慢慢接受,甚至廣受好評。后來更發展出高級香檳「唐?培里儂」(DomPérignon,俗稱香檳王)。氣泡酒的熱賣讓修道院與教會的經營不再那么拮據;更因此孕育出不少宗教藝術。基督教的信徒如雨后春筍般越來越多,進而提高了葡萄酒的需求。
在進入18世紀以后,葡萄酒因成為歐洲各王公貴族的嗜好,而有進一步的發展。不管是皇帝還是貴族,都將高級葡萄酒視為一種時尚。于是,葡萄酒便成為華麗宮廷文化的裝飾品。
法國的王公貴族更是利用葡萄酒刷存在感。如同那些夸張的服飾與發型一般,連葡萄酒也一定要比別人高級。當時,美國駐法大使湯瑪斯?杰佛遜(ThomasJefferson)是葡萄酒的忠實粉絲。聽說他最愛的「拉菲」(Lafite)與「伊更堡」(d’Yquem)常被凡爾賽宮搜刮一空而買不到。
過去習慣用陶罐之類的容器儲存葡萄酒,此時已經研發出橡木塞,讓葡萄酒在瓶里熟成。于是,葡萄酒逐漸成為一種資產,激發上流社會的擁有與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