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海 華夏酒報
作為供給端的酒企需順勢而為,向消費端提供“表里如一的明白酒”“質量合格的放心酒”“性價比高的實在酒”······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GB/T15109-2021《白酒工業術語》、GB/T17204-2021《飲料酒術語和分類》兩項酒類國家標準,被業內統稱為 “白酒新國標”,并于6月1日開始實施。
新國標對白酒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但對光瓶酒而言,其導向性更強,約束力更大,意義更明顯。新國標落地后,我們要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消費者需要什么樣的光瓶酒?
了解消費者首先要把握他們的共性需求。目前,大眾對酒的總體期待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要喝明白酒,對公眾質疑的問題能夠講真話、交實底;二是要喝放心酒,產品質量無瑕疵、食品安全有保障;三是要喝實在酒,貨真價實、性價比高。簡單說,就是要喝“真、好、值”的酒,這是廣大消費者對酒品最基本、最前提、最看重的要求。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作為供給端的酒企需順勢而為,向消費端提供“表里如一的明白酒”“質量合格的放心酒”“性價比高的實在酒”。
“表里如一的明白酒”
新國標對“白酒”的定義是——“以糧谷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麩曲、酶制劑及酵母等為糖化發酵劑,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勾調而成的蒸餾酒”。其中,“糧食”更新為“糧谷”,“勾兌”調整為“勾調”。應該說,新國標對白酒的定義更精準,要求更規范,有利于避免誤解誤判。
這里,就產生了需要清晰界定的幾個概念或品類。
首先,根據新國標白酒的定義,固態法白酒不得添加食用酒精及非自身發酵產生的呈香呈色呈味物質,其中的關鍵是“不添加”。
其次,對固液法白酒與液態法白酒,新國標規定可添加谷物食用酒精,不使用非自身發酵產生的呈香呈色呈味物質。其中的關鍵是“不使用食品添加劑”和“不使用非谷物釀造的食用酒精”。
再次,對以固態法白酒、液態法白酒、固液法白酒或食用酒精為酒基,添加食品添加劑調配而成,具有白酒風格的配制酒,新國標定義為“調香白酒”,其中的關鍵是“定性為配制酒”。
總之,新國標規定了固態法白酒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劑和食用酒精;固液法白酒和液態法白酒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劑與非谷物食用酒精;調香白酒歸類為配制酒,與白酒類別明確區隔。
新國標對上述不同技術路線生產的酒均作了明確具體的界定,發揮了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作用。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指出:此次“新國標”的出臺,是為了促進產品的創新,分類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消費者更明確地看到商品本質。
酒企必須根據自身使用的原料及執行的工藝路線,按新國標等要求在瓶標上的配料表、執行標準中如實標注相關內容,并公示產品歸屬的類別。切實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不講虛言、不說誑語、不興偽事、不打擦邊球、不擺迷魂陣,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購買和飲用。
一些企業如北京紅星公司為了方便消費者更了解自身產品,向中國食協白酒專委會申請并經嚴格審核后準予使用“純糧固態發酵白酒”標志,使公眾一目了然。
“質量合格的放心酒”
白酒是一個善講故事、善出概念的行業,但決定其興衰成敗的最終因素仍然是產品質量。質量是興業發展之根,是守正創新之本,是強身健體之魂。否則,歷史再悠久、文化再深厚、品牌再響亮、宣傳再精彩的酒企和酒品,消費者也不會買賬。
歷史上發生的幾次“質量風波”擊中了酒業的痛處,警示酒業必須盡快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行業標準特別是質量標準,使酒企有章可循、違章必究,使大眾明白消費、放心飲用。誠如專家所言:“如果一個行業的相關標準公正、明確,其他人就難以找出該行業存在的漏洞,更不會在社會上引起莫名恐慌。”
白酒新國標正是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出臺的。它首先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彌補和完善了有缺失、缺位的行業標準;其次解決了“好不好”的問題,強化了標準的科學性、精確性、可行性;再次解決了“說不說”的問題,不僅讓業內人士知道,而且在社會上廣泛宣傳說明,向公眾交底;當然,最關鍵的是要解決“做不做”的問題。標準猶如裁衣的尺子、步槍的準星、行動的準則,酒企必須認真執行,杜絕隨意性和僥幸心理,杜絕以次充好和以假亂真。要讓習慣符合標準,讓標準變成習慣。
“產品質量重如山,食品安全高于天”。在質量問題上不僅要講法律、講標準、講監管,而且要講良心、講誠信、講自律,真正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無論哪一種技術路線生產出來的光瓶酒,都應該讓消費者買著放心、喝著安心。
需要指出的是,符合《食品安全法》和新國標等相關標準的固態法白酒、固液法白酒、液態法白酒和調香白酒都是合格的酒品,也都有各自相對應的消費群體。其中,對新工藝白酒要客觀辯證地看待,不能否認它的歷史功績和現實作用。
但是,白酒行業內有一個說法:“長期不缺酒,長期缺好酒”。好酒的標準是什么,筆者尚未見到具體的說法。但有一點應該是明確的,好酒一定是純糧固態法釀造的酒。所以,被準予使用“純糧固態發酵白酒”標志的酒必須執行優級標準。
“性價比高的實在酒”
光瓶酒的前途在親民,已成為行業共識。親民就是大眾化,大眾化的主旨是平民化。正如劉禹錫詩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何親民?我國著名釀酒專家王秋芳高工生前多次講:“釀出讓老百姓喜歡喝又買得起的好酒是我一生的追求!”這就是答案。
近年來,受國內國際不確定因素增多,特別是受疫情的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消費者的收入增速受限,中產階層的擴容增速受限,特別是我國尚有6億人月均收入只有1000元,還有大量人員等待就業。這些因素疊加,造成酒類市場購買能力不足,加之消費習慣的改變,使白酒年產量持續下滑。
面對經濟發展的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白酒業不可能獨善其身,也不可能成為世外桃源。顧及大環境下的市場走勢和真實的消費能力,生產高性價比的產品乃是明智之舉,光瓶酒對此有天然的優勢。
同時,生產光瓶酒有利于落實循環經濟。因為光瓶酒的包裝最簡單并且可以再利用,符合“減量化”原則,有助于抑制過度包裝,彰顯物有所值的理念。這些,也符合崇尚勤儉的社會新風,符合飲實在酒的大眾心理。
當然,了解消費者還要把握他們的個性需求。不同的消費群體對酒類產品有不同的需求,光瓶酒也有檔次之分,高性價比并非價格越低越好,而是找準質量與價格的最佳平衡點,對此,我們應該心中有數并分別投其所好。在廣袤的酒類市場上,沒有也不可能有通吃天下的產品。但是,絕大多數飲用者對光瓶酒的要求一定是“好喝又不貴”。所以,“玻汾”和“紅星大曲釀”等光瓶酒才受到市場歡迎。
總之,“澆菜要澆根,交人要交心”。了解消費者是酒業接地氣連民心之肇始,是酒業振興之根基。酒企只有真正懂得自己的消費者,才能契合市場的導向性,使主觀符合客觀,做到紅燈停綠燈行;才能提升經營的科學性,使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防止產能過剩;才能提高產品的針對性,使新老產品適銷對路,減少產品積壓;才能增強廣告的精準性,使宣傳的內容有的放矢,讓大把的投入見到成效。全面落實白酒新國標,生產讓老百姓喜歡喝又買得起的光瓶酒,就是把消費者當上帝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具體行動。
心誠則靈,行善則久。在白酒新國標指引下,光瓶酒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