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中國酒文化里有著特殊的含義,在酒桌上,不論是進酒還是罰酒,都要連喝三杯。想要聽到對方說真心話,也要酒過三巡后才會吐露。這背后到底有什么講究,隱藏了什么秘密?身為一名知酒明禮的好孩子,酒小胖今天就和各位老鐵們聊聊。
一、連敬三杯,代表完滿
“三”也許是老祖宗使用的最大數字,代表完整圓滿。古人招待客人時,以“三爵酒”為禮。《禮記·玉藻》記載:“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就是古代飲酒禮節的佐證,所以普通的敬酒,即以這三爵為度。
喝酒時,主人先飲第一杯,稱為“獻”,表示對客人的歡迎,也向客人暗示酒里無毒,可以放心飲用。主人喝完后,客人需要回敬主人一杯,稱作“酢”或“報”,感謝主人的款待。最后,主人為了調節氣氛,勸客人多飲,自己再先飲以倡之,視為“酬”。客人在主人飲完之后,舉起酒杯暢飲,視為“應酬”,以此回應主人的厚愛。
直到現在,很多地區都還保留了“頭三杯”的風俗,就是從“三爵酒”的禮儀演變而來的。
同樣,古代喝酒干杯也是一個意思。在以前流行在酒里下毒,兩人碰杯,酒花濺到別人杯中,要死就一起死。
難怪碰杯的時候,都說“來,走一個……”,就是不知道最后走的是哪一個了。
二、自罰三杯,代表誠心
中國有句俗話“再一再二不再三”,從“一”到“二”很容易,到“三”就有些困難了,現在還有個成語叫“事不過三”。
想要緩和關系或者吃飯來遲了,大家都會先自罰三杯。自罰者每喝一杯酒,對自己的“錯誤”認識就更深一層,當自罰了三杯時,表明自己已經完成意識到了錯誤,也給雙方一個臺階下。所以,自罰三杯成了被罰者認識自身錯誤的一個禮節。
隨著時代轉換,當代社會中自罰三杯演變成了酒友們調節氣氛或勸酒的說辭。
三、酒過三巡,好辦事
“酒過三巡”起源于人們同桌進食之后。唐代以前,人們都是席地而坐,各有一張小桌子,分餐而食。到了唐代才逐漸發明了桌子,人們開始圍著桌子吃飯。《宮樂圖》中,宮女圍著桌子坐下,一位宮女收執長柄為其他人斟酒,這才有了“巡”的意思。
《宮樂圖》
古人敬酒,都是一對一,輪番敬,一巡為一輪,表示尊重。酒過三巡的意思是給每位客人斟酒三次,酒喝了三輪。這種風俗至今在河南都很盛行,稱為“過圈兒”,滿座都是朋友,不敬誰都不合適。中國有句俗話“酒量有多大,氣量就有多大”,即使酒量不佳,也要當完成任務一樣,把客人招待好。
菜過五味,其中“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種基本味道,是常用的調味品,后來泛指各式菜肴。“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酒喝得差不多,菜也上完了,表明酒宴已經進行到了一定深度,有什么事也可以開始談了。
為什么非要"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后才能談正事呢?中國人一向很重禮數,十分含蓄,請客辦事,從古至今都要酒過三巡才能進入正題。在推杯交盞過后,酒精進入大腦皮層,讓人放松下來,情緒正好,彼此敞開心扉,可以聊聊真心話,談談生意了。況且,吃人嘴短,拿人手軟,求人辦事趁此機會,成功率要高得多。
中國自古以來作為熱情好客的禮儀之邦,有朋自遠方來,怎能不整兩盅?可以說中國兩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史詩級的酒文化史。
行酒令:你還知道哪些喝酒禮儀,快來和酒小胖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