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是釀造不出好酒,是無法將“好品牌”樹立。談到困境,在未來的推廣過程中,一方面注重對本土優勢的開發,輔助旅游等項目進行綜合性的招商引資。同時要形成行業集群增加釀酒師、市場營銷人員的溝通交流,形成了特有的社群環境。
——中國農業大學栽培與釀酒專業教授 馬會勤
很多人喜歡用女性來比喻葡萄酒,更多的源于葡萄酒的甜美與浪漫。而近年來,隨著葡萄酒消費習慣在中國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葡萄酒的課堂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女講師的身影。她們感性、敏感,對學員有天生的親和力,以女性特有的溫婉為你講述優雅有情調的葡萄酒課。馬會勤就是其中之一,被業界譽為中國最博學葡萄酒女傳教士的她“主職背景”是中國農業大學栽培與釀酒專業教授,主要從事葡萄酒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究。也就是這樣的身份,讓我她的第一印象“框架”在教授上,無論參加怎么樣的場合見到她時,都會叫上一句“馬老師”。
與馬會勤相遇大都是在一些高端葡萄酒活動的場合,而能與她心平氣和坐在校園中探討一下對葡萄酒的見底與喜愛卻是最近才能實現的一件心愿。十月中旬,北京突然的降溫為這個城市迅速染上了金黃,校園這個育人的地方,恰恰十分合適與“教授”交流心得。我們的對話是在農大農圖書館里的一個辦公室里。也許是因為回到校園,也許是因為好多學生好奇而坐下來參與我們這次采訪,反而讓這次采訪成為我做記者以來,最獨特的一次。
我們的話題起因,是俗套的為什么進入這個行業。原以為只有一個小時的采訪時間,馬老師會歸納總結幾個點讓我們“自由發揮”,卻不想她真的像大學教授一樣,對好奇的我們,開始了她的“從業經歷”的宣講。
一半感性踏入
三十年前因為一瓶酒葡萄酒結緣,這應該算是入行中比較浪漫的說法。就連馬會勤本人都沒曾想過,自己之后的所有種種,都是在那時的一種“沖動”。
“當時正直改革開放初期,有很多新鮮事物涌入中國,年輕的孩子又容易受到這個左右。偶然情況下,喝到葡萄酒,就覺得以后學個葡萄酒還不錯。”然而,在當時中國并未有專業的葡萄酒教育。而與葡萄酒最接近的,便是果樹種植專業。也就這樣,算是半只腳踏入行業的馬會勤懷抱著自己對葡萄酒的熱情,在這個校園中穿梭。而她的身份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學生漸漸的變作了專家、教授……
相比如今有各種專業書籍,不同教師來說,當時的那代人的經驗,并不是書本上能夠獲得的,更多則來自摸索的自我實踐得來。1994年機緣下馬會勤接觸到了美國進口商,在當時的中國,并沒有專業的葡萄酒推廣者,而這些本應在校園中建立自己學術理想的種植學專家成為與“市場”溝通的人。
“為這些進口商做翻譯,除了獲得一定的報酬外,更多的是我終于接觸到我向往的葡萄酒。”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與曾經認為夢想的浪漫完全不同的現實下,馬會勤依舊堅持自己的腳步,因為她認為每一種存在,需要的是時間的積累。這與她熱愛的葡萄一樣,是一種在惡劣環境下也能生存的植物,想要獲得美酒則需要時間的孕育。
一面以愛好接觸國外葡萄酒圈,一面以學者身份在校教書育人,馬會勤展示出自己前所未有的熱情,隨著眼界與經驗的不斷拓寬,馬會勤發現,葡萄酒為她展開的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千禧年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世紀的跨越,更使得很多中國人走向了世界,馬會勤勾勒的葡萄酒規劃中,有一條不同于他人的“蹊徑”,那便是南非。這與傳統葡萄酒產區不同的新世界著實為馬會勤帶來了更多新的看法,也令她成為少數對南非葡萄酒十分了解的國內專家。
“仿佛所有的信息一下子就開放交流起來,網站、BBS等一系列的活躍,讓我們發現身邊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繼種植、品鑒之后,馬會勤的葡萄夢就更加豐腴,她與那些“同道中人”開始了嘗試釀酒。
她葡萄酒“大咖”的身份也越來越閃現光澤。
一半理性看待
進入2000年,中國葡萄酒市場日漸成為西方釀造國關注的熱點,而在05年前后,中國本土品牌開始逐漸失去熱度,在市場上與交談間進口品牌日漸充斥消費者的日常。但這樣的節奏也就維持了短短三四年,國外酒帶來的不僅僅是味蕾上的“掠奪”,也為本土思想進行了洗腦,國內產區在這個時候,日漸豐腴起來。而將這些產區推向世界目光的,自然也就是像馬會勤這樣的專家學者。
也許是因為留學新世界,對葡萄的產區與傳播馬會勤有著大膽的想法,她認為一定要有創新的思維,不能拘泥于形式。也正是在這樣的想法下,馬會勤對于她接觸的國內產區也有著自己的見解,而在諸多的中國產區中,她似乎對寧夏產區偏愛有加。
很多人聽到寧夏,都會認為它是一個偏遠的西北省份,在開始,寧夏并非釀酒主要地區,因為當初對于寧夏來說整個地區的主導產品——枸杞,在全國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因此葡萄和釀酒并不是大力發展和受到重視的產業。到了2000年之后,因為整個中國的生產格局在發生一些變化,也就是所說的“產業西移”。葡萄種植產業開始從東部如河北、山東這些省份向西部地區轉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土地的價格也越來越高,農業生產成本在東部地區都比較高。在這樣的情況下,長城、張裕、王朝紛紛“西移”,在寧夏設立了釀酒葡萄基地。這個時間點,也恰恰與馬會勤開拓新的釀造領域的時間不謀而合。
那么除了時間點一致外,對寧夏的偏愛由來自哪里呢?馬會勤為我們做了“重點梳理”。
從理論上來說,寧夏所處的地理是十分適合釀造葡萄的。寧夏有著非常好的光熱資源,陽光非常充足,降水又少,同時也有黃河水的灌溉,葡萄長得比東部地區要好,產出的葡萄酒更飽滿。
任何品類發展都依托品牌,這在中國葡萄酒來說是個非常薄弱的環節,但恰恰,寧夏做到了這點。這也是馬會勤看中它的理由之一。
歸根到底,葡萄酒還是要說到種植,說會馬會勤的老本行。馬會勤認為葡萄栽培決定葡萄產業發展。
“現在種植的研究包括我們在內有不少在做。現在中國葡萄酒產業種植方面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埋土防寒的問題,這個要占整個生產成本的25%~40%左右,埋土本身要成本,另一個問題是埋土地區很多樹形都不能用,這樣的話,后期的人工成本是非常高的。我們目前的種植品種集中在歐亞品種上,這些品種抗寒性就不強,加上我們國家葡萄種植區域的氣候問題,導致了埋土還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實際上,各種免埋土的方法也都有出現,但離真正解決問題還有距離”。
當然,除了好產品,如何將產品推銷出去,才是目前中國葡萄酒品牌面臨的根本性問題。要提高這個產業的附加值,需要建立一個自己的品牌。馬會勤舉例講到在張裕與寧夏農墾的“開荒”實驗取得很好的效果之后,寧夏興起了一批酒莊,從寧夏枸杞紅酒,到越來越多的酒品,產品愈加豐富。產品越來越多之后,寧夏開始興起小酒莊,所產的酒品也獲得了一些國際葡萄酒賽事的大獎,讓寧夏政府以及寧夏的葡萄酒從業者認識到,發展酒莊是很有前途的。
當然除了當地政府的支持,葡萄酒的另一獨特之處便是走了“國際化”道路。這樣一方面在國際上傳播了中國葡萄酒的聲音,另一方面,酒莊、釀酒師和政府的交流、碰撞、摩擦,實打實的提高了產業整體水平,同時促進了人才駐留。可謂既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又帶著國際化的氣息。
這些都是目前國產葡萄酒需要面對于改善的問題,中國不是釀造不出好酒,是無法將“好品牌”樹立。談到困境,市場可能是目前國內葡萄酒普遍面臨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馬會勤認為,在未來的推廣過程中,一方面注重對本土優勢的開發,輔助旅游等項目進行綜合性的招商引資。同時要形成行業集群增加釀酒師、市場營銷人員的溝通交流,形成了特有的社群環境。
《中國酒業》雜志記者與馬會勤女士合影
記者手記:
馬會勤是個很直白的人,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她時就有的感覺。與她的溝通讓我收獲頗多,真誠對人,熱情面對生活,在她身上仿佛散發出令人安心的“正能量”,同時也兼具點燃熱情的“助燃劑”。她懷著浪漫踏入葡萄酒行業,現實雖然漫長,卻令她有著時間積累所不能取代的實踐經驗。感性與理性在她身上以葡萄酒的形式找到了平衡點,也為她在自己愛好的葡萄酒事業上加碼新的目標。
(本文選自《中國酒業》雜志)
客服微信:V99-jing
長按識別 關注酒通社
精彩推薦
免責聲明:本公眾平臺轉載自其它媒體或個人的文章,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我們將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來源和原創作者,如果文章作者認為本公眾平臺某部分內容有侵權嫌疑,敬請在5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通知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更改或刪除。
感謝您抽出
·來閱讀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