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一大批白酒廠跟著中國經濟一起快速崛起,但當時所有的酒廠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酒怎么賣?原有的銷售渠道國營糖酒公司逐漸開始崩潰,每個酒廠都迫切的需要搭建新的銷售渠道,一個酒好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到了。
1988年國家放開了13大名酒和13大名煙的價格,把白酒定價權徹底交給了市場,從這里開始,白酒企業走向了兩條截然相反的道路。一個是做老百姓喝不起的名酒比如茅臺,五糧液,劍南春,另一個是做老百姓喝的起的民酒,這一派的代表是汾酒,古井貢,西鳳酒。在之前我們也說過,在80年代以前,名酒不是給普通人喝的,80年代以后名酒才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里,當時普通人對名酒是非常向往的,因為只聽過豬跑,沒吃過豬肉,對名酒普通人是有需求的。
在名酒陣營里面最先沖出市場的就是古井貢,因為古井貢靠的就是價格戰,在開始細說古井之前,讓我們往前推幾年,看一下古井貢都在干嘛。1985年古井貢年營收只有2309萬,利潤372萬,納稅454萬,雖然是個國家名酒,但在行業里面還是個小老弟,同一年的汾酒繳稅是3000多萬,規模是古井貢酒的7倍左右。但隨著市場經濟的開始,酒廠的話語權越來越重,從1986年開始古井貢開始引進科學管理,開始從作坊生產正式像工業化生產邁進。
在整個80年代,古井貢酒先后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擴建,第四期在1989年完工,完工之后古井貢有2000多個工人,固定資產7000萬,年生產力達到了2.5萬噸,這些擴充都為它接下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時間到了1989年,一場空前的白酒大戰拉開了序幕,買方市場迅速取代了賣方市場,酒廠開始組建銷售大軍或者招聘經銷商,抓緊擴大覆蓋面,占領市場,是當時酒廠最重要的事情,很多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大商,都崛起于這個時代,他們也是白酒行業里第一批吃蟹的人。
在當時的酒廠中,反應最迅速的就是古井貢酒廠,1989年是古井貢的第一個銷售元年,他們組建了歷史上的第一支銷售大軍,同時推出了降價降度的策略配合銷售人員,當時60°的古井貢是48塊錢一瓶,但它們在60°的基礎上又增加了55°和38°的古井貢,價格分別是20塊錢和15塊錢,古井貢這一招在市場上直接跟大家坦誠相見了。在當時民間本來就沒啥錢,古井貢還漏價銷售,直接就滿足了大家沒錢還想喝名酒的需求,這讓古井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此之后,古井貢又使出了保值銷售,負債經營兩個策略,在當時名酒滯銷的情況下,率先擺脫了計劃經濟的影子,開始像市場經濟轉型。走對了市場經濟的第一步棋,這個三步走策略讓古井貢直接進入了1989年的中國工業500強,效率是杠杠的,其它酒廠一看,懂了,名酒高價賣不出去,降價學古井貢,汾酒,西鳳紛紛效仿,手牽手一起走上了民酒之路,但這一步也讓它們在90年代末走進了死胡同,因為價格越賣越低,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小,身為名酒跟二線酒企還有什么區別呢?
反而另一批跟它們截然相反的名酒,卻走出了不同路,成為了高價值的領跑者。
關于茅臺,五糧液,劍南春的破局之路。
持續關注大柚子的白酒江湖。
我們下期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