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歷史學教授 王賽時
摘要:廣西是我國古代釀酒業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一直保持較高的釀造能力。尤其是廣西地處我國西南邊疆,氣侯特殊,物產豐富,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也與內地略有不同,因而在酒類釀制方面就形成獨有的特色。古代的許多特型酒往往只產于廣西地帶。本文沿著歷史發展的脈絡來探討廣西古酒,并盡可能將其久已湮沒的歷史名醞再現出來。
廣西的釀酒業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廣西各族人民以其非凡的聰明才智和勤勞操作,釀造出了各種類型的酒類產品,極大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生活,也為華夏酒界增添了色彩。在中國酒史中,廣西酒始終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在古代,廣西酒業獨辟蹊徑,生產出許多具有地域風格的名醞佳釀,博得世人的廣泛喝彩。由于年代久遠,流傳多失,有關古代廣西釀酒的史跡漸已模糊;筆者蒐求史海,鉤沉舊籍,希望能將歷史上出現的廣西古酒復原再現,以讓今人飽覽。遺漏之處,還望博雅志全。
據史料記載,早在漢朝時期,廣西的釀酒業就已經興盛起來,首先在蒼梧地區形成釀造規模。蒼梧,郡名,在今梧州地域。漢朝的蒼梧出產上等美酒,名曰“蒼梧縹清酒”,又曰“蒼梧清”。漢人劉熙《釋名·釋飲食》記載:“酒言宜成醪、蒼梧清之屬也。”宜成醪,指湖北宜城出產的酒。漢代的酒類產品以宜城和蒼梧所產最為知名,論其品位、質感均在各地酒品之上。
蒼梧酒和宜城酒均為米酒,采用傳統發酵方法釀造。按漢代釀酒,有清、濁之分。濁酒或稱為“醪”,又稱白酒,是一種比較渾濁的米酒,制造特色是用曲量較少,醞造期較短,成酒后醪液濃稠、色澤深重,但酒精含量則不高。清酒的用曲量較多,醞造期也較長,還須經過過濾、壓榨等工序進行特殊處理,因而釀成后,酒液比較清澈,酒度也較高。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古代釀制的米酒都按清、濁來分類。
漢朝時,宜城酒是濁酒類的杰出代表,而蒼梧酒則達到了當時清酒類的最高水平。為此,蒼梧清酒在漢酒中出類拔萃,聲名大噪,就連當時的皇家酒品都為之遜色。桓譚《新論》就說:“玄酒不如蒼梧之醇”。玄酒,朝廷為國祀大典而特釀的禮儀酒,具有極高的規格,在漢代人看來,皇家玄酒的品質滋味也要排在蒼梧酒之下。僅此一點即可得知,漢代的廣西酒業已經生產出居于全國領先水平的酒類產品,這種酒就是蒼梧清酒。
魏晉時期,蒼梧酒業繼續保持著強勁走勢,其酒類產品行銷于很多地區,讓天下酒人為之傳觴,史家美譽則接踵而來。曹植《酒賦》這樣描述當時酒事風貌:“其味有宜城醪醴、蒼梧縹清。或秋藏冬發,或春醞夏成;或云沸川涌,或素蟻浮萍。爾乃王孫公子,游俠翱翔,將承歡以接意,會陵云之朱堂。”可見蒼梧酒已步入上流社會的生活圈內,成為官場及士人交往場合的飲用佳品。
傅玄《酒賦》云:“課長興與中山,比蒼梧與宜城。”這里,傅玄提到晉代流行的四種名醞,蒼梧酒就位列其一。晉朝時,蒼梧酒的品種逐漸增多,除清酒之外,又出現了九醞酒和竹葉酒。張華《輕薄篇》中有“蒼梧竹葉清”的記載。當時的竹葉酒為一種淡綠色的清酒,以色澤得名。
又傅玄《七謨》云:“乃有蒼梧之九醞”。“九醞”是一種釀酒法,通過多次投料、長時間醞釀來獲得高酒度的醇酒,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酒常以“九醞”為名,借以突出其獨到的工藝特色。晉朝時蒼梧出產了九醞酒,說明當地的釀酒技術又有新的發展。九醞酒的出現把蒼梧釀酒升華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到南朝時期,蒼梧地區的釀酒還維持著一定程度的知名規模,所釀酒品憑借前代遺芳,依舊博得外界好評。梁昭明太子《七契》就說:“古圣所珍,其酒則蒼梧九醞,中山千日。”陳朝詩人張正見在《置酒高臺上》一詩中還吟唱著“浮蟻擅蒼梧”的語句。于此可見,蒼梧酒作為古代廣西酒業的象征產品,已維系了千年之久。
由于史料缺載,隋唐時期的廣西酒業顯得十分寂靜。前代知名的蒼梧酒也已消沉。然而到了宋朝,廣西釀酒又恢復了昔日的繁榮景象,并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宋朝是我國釀酒業的發達時期,然而朝廷為了保障酒稅的巨額財政收入,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榷酒壟斷,限制民間釀酒業的自由發展,而唯獨對嶺南地區實行優惠政策,廣西也正好劃在這一優惠區內。
為此,宋朝的廣西釀酒業未受束縛,官營的酒業與民營的酒業齊頭并進,生產日趨高漲,以至官酒公廚與民間酒坊中都有優質產品推向市面。有宋一代,桂林瑞露酒、橫賓古辣泉酒、昭州曼陀羅酒,以及通行粵西的老酒和蛇酒都見載于史冊,受到各界人士的贊賞。諸多名酒把宋代的廣西酒業點綴得五彩斑斕,令人百般神往。
宋代的廣西帥府設在桂林,瑞露酒是帥府公廚釀制的美酒,屬于公廚官釀,一般不作為商品酒使用,但其酒名醞色仍然傳流全國,為世人所知。周去非《嶺外代答》記載:“廣右無酒禁,公私皆有美醞,以帥司瑞露為冠,風味蘊藉,似備道全,美之君子,聲震湖廣。”范成大在桂林時,曾對瑞露酒備加稱贊,他在《桂海虞衡志·志酒》中說:“及來桂林,而飲瑞露,乃盡酒之妙,聲震湖廣,則雖‘金瀾’之勝,未必能頡頏也。”金瀾,指金朝的宮廷名酒。范成大曾北上使金,有幸品嘗金朝的名醞金瀾酒,當時為之叫絕;后又任職廣西,再飲瑞露酒,大有超越以往之感。瑞露酒之美妙,于此可想而知。
瑞露酒的釀造,有賴于桂林井泉水質的優良,《桂海虞衡志·志酒》記載:“瑞露,帥司公廚酒也。經撫所前,有井清烈,汲以釀,遂有名。今南庫中自出一泉,近年只用庫井,酒仍佳。”由于桂林水好,宜于釀酒,所以除帥司之外,州城內外亦產好酒,鄒浩曾寫詩稱頌,其《道鄉集》卷五《飲桂州酒示柄》有云:“好酒如好人,雖久略不變。炎涼互推移,氣味愈可見。”于此可知,酒品能夠長期存放,并且酒味愈陳愈佳,是宋代桂林酒的特色之一。
凡是到達桂林的人,都會對這里的酒類產品投以欣羨的目光,如南宋人趙希邁寫詩歌詠桂林風物,就著筆于當地佳釀。其《歲杪》詩云:“歲杪攜家客桂林,鄉山萬里楚云深。甕留臘水供春釀,梅著寒花伴晚吟。”
古辣泉酒產于賓、橫二州之間。賓州,今賓陽縣;橫州,今橫縣。二州接壤處,有古辣泉,用于釀酒,風味殊特。《嶺外代答》卷六記載:“賓、橫之間,有古辣墟,山出藤藥,而水亦宜釀,故酒色微紅,雖以行烈日中數日,其色味宛然。”《桂海虞衡志·志酒》亦載:“古辣本賓、橫間墟名,以墟中泉釀酒,既熟,不煮,埋之地中,日足取出。”古辣美酒,不但以泉水優良而著名,同時還采用了當地獨特的埋酵工藝,故而其酒卓有特色。
這種釀酒方法,一直沿續到清代,成為當地人民造酒的傳統模式。清人陸祚蕃《粵西偶記》記載:“古辣泉在永淳之墟,取以釀酒,既熟不煮,埋之土中,日足取出,色淺紅,味甘不易敗。”從宋至清,古辣泉酒長年醞造,世代不絕,并以其獨特的風味感染人間,成為古代廣西流傳最久、生命力最強的一種名酒。
作者簡介:王賽時,男,1955年生,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專題史、中國酒史、中國飲食史的研究。研究范圍涉及中國各個時代與各個地區,以學識廣博而著稱。
5000年釀酒溯源、350幅珍稀歷史圖片,歷史學家王賽時奉獻全新彩印插圖版《中國酒史》,如有酒業人士需要,請加微信1693204970,與王賽時的助理李虓聯系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