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中國大概只有湖北給早飯前冠有的動詞是“過”,我們常說過生日,過春節,似乎只有需要隆重對待的日子才需要“過”,這足以體現出當地人對于早餐的態度。
這其中,過的最有滋有味的當屬武漢。
武漢是個港口城市,碼頭工人賣的是體力,早餐就顯得尤為重要,它肩負起能提供一整天的熱量重任,因此高碳水的面類和油炸食品格外受到偏愛。對于按件算工錢的工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早餐最好還能吃起來方便,直到現在,你走在武漢的街頭,還能看見站著吃、蹲著吃、甚至一邊趕路一邊吸溜熱干面的人。
過早的品種大致可以分為油炸類和粉面類,我先報個菜名:三鮮豆皮、熱干面、重油燒麥、糊湯粉、面窩、油餅、雞冠餃、糯米雞、牛肉粉、清酒、蛋酒、糊米酒……
饞了嗎?
熱干面
作為一個非武漢人,我對于熱干面最早的印象來自學校門口的流動早餐車。當時是寄宿中學,學校的食堂完全滿足不了十六七歲的少年,于是走讀的同學便肩負起早餐外賣的職責,其中下單數最多的就是速食熱干面。于是早讀的時候,教室里總是彌漫著散不開的芝麻味。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將熱干面和麻醬拌面畫上等號,直到我讀到了池莉的文章“…一柄長把竹蔑笊籬塞了一窩油面,伸進沸水里擺了擺,提起來稍稍瀝了水,然后扣進一只碗里,淋上醬油、麻油、芝麻醬、味精、胡椒粉,撒一撮蔥花…”
原來熱干面這么生動。
最講究的熱干面用的是芝麻油調的黑芝麻醬,白芝麻次之。面是堿面,先煮至八成熟,用熟油拌勻,吃之前抓一把放入沸水汆燙,快快的把調料和配菜加進去,然后一陣猛拌,務必讓每根面條都裹上濃郁的醬料,而酸豆角腌蘿卜丁則狡黠的躲在面條間的縫隙里,帶來嘎嘣脆的口感。
蛋酒 & 清酒 & 糊米酒
吃熱干面一定得配上點喝的,武漢人的首選是蛋酒。此蛋酒非國外圣誕節喝的蛋酒,打眼一看更像是一碗“蛋花湯”:打散的雞蛋用熱水沖開,再加入白糖和酒釀,簡單營養,一口面一口蛋酒,吃不膩,噎不著。
如果不加蛋,僅僅只是將酒釀加水煮開,就是清酒了。酒味清冽,甜滋滋的,夏天的時候來一份冰鎮的,格外舒暢。
糊米酒更像是飯后甜品。湖北盛產佳藕,以藕為主角的美食層出不窮。糊米酒里的“糊”是在酒釀里加了藕粉,再來上一勺糖桂花,幾顆紅棗,只要幾塊錢,就能收獲一份簡單的幸福。
糊湯粉
糊湯粉絕對是心靈美的典范。第一眼看到它,我著實沒胃口,但當地的朋友力薦:嘗一口,你不會后悔!
鯽魚熬湯,整整一個通宵,熬到骨酥肉化不見蹤影,蕎麥粉和米粉按照比例加入,逐漸成糊。撈一把瑩白的圓米粉燙熟,再澆上糊湯,這就是糊湯粉。
乍看灰溜溜黏糊糊,但吃上一口就知道它是何等的鮮美。魚肉所有的精華都熬進了湯里,胡椒得舍得放,一方面是去腥,一方面是驅寒。冬日的早上來上一碗,整個人都熱乎了起來。
“干稀搭配,吃飯不累”,哪一個吃糊湯粉的人不來份剛出鍋的油條呢?酥脆的油條切成小塊,吃多少泡多少,這種仍舊半脆且沁滿湯汁的口感讓人欲罷不能。
三鮮豆皮
三鮮豆皮是武漢過早里我的最愛。
好吃豆皮店都藏在各種居民區里,即使大排長隊也不會被消磨耐心,因為圍觀師傅做豆皮稱得上一場視覺盛宴。
大米和脫殼綠豆磨成漿,師傅往大鐵鍋里瀟灑澆上一勺,然后快速晃動幾下,待豆皮定型后,就可以澆蛋液了,隨著一聲“滋啦”,雞蛋的香味被瞬間激發,食客們紛紛伸長了鼻子,等的望眼欲穿:怎么還沒到我?
刷完蛋液之后先鋪一層糯米,再撒上香菇丁、肉丁、筍丁等,為了防止粘鍋,豆皮需要在鍋中不停的旋轉。高潮在最后,只見師傅兩手持鍋,借著巧勁兒往空中一顛,豆皮烤到微焦的底就翻到了上面,切成小塊,撒上蔥花,就可以出鍋了。豆皮是酥脆的,吃起來有微微的嚼勁。糯米依然保持了濕潤黏糯,肉粒、香菇和筍丁組合更是鮮上加鮮。
生燙牛肉粉
牛肉粉全國各地哪兒都有,但武漢的生燙牛肉粉在別處可吃不到。 “生燙”就是將經過腌漬鮮牛肉在滾水中快速汆燙,最大限度的保證鮮嫩的口感。這非常考驗師傅的手藝,時間短了燙不熟,時間久了肉老了,這碗粉的精髓也就沒了。除了牛肉,常見的還有牛腰、牛肝、牛百葉等,當然,如果每種都想試試,來上一碗“三合一”總錯不了。
米粉爽勁,高湯上浮著一層紅油。看著辣,吃著也辣。四月底的武漢已經很熱了,我坐在風扇邊吃的直吸鼻涕,而旁邊的本地人則慢條斯理的又挖了一勺辣椒醬。好吧,吃辣果然是一種帶有地域屬性的技能。
重油燒麥&油餅夾燒麥
盡管燒麥是一個貫徹南北的美食,但武漢的燒麥一定會讓你驚喜,它跟所有地方的都不一樣。
武漢的燒麥咬開第一口,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胡椒香,大概即使你重感冒,咬一口鼻子也通了。之所以叫“重油燒麥”,是因為在餡料里一定要加上豬板油,在蒸煮的過程里,豬油逐漸融化,包裹住米粒,這個操作和灌湯包有點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同樣是糯米燒麥,但它與我們慣常吃的并不相同,米粒松散,并沒有被壓緊,而是浸潤在肉汁里,十分濕潤。
武漢人還發明出了一個非常逆天的吃法:油餅夾燒麥。油餅被開膛破腹,結結實實的往里面塞上4個燒麥。到底為什么會誕生這種吃法?這個問題很難想明白,但答案又顯而易見:好吃,這就夠了。
雞冠餃&面窩&糯米雞
武漢人酷愛油炸,不管是啥,放進油鍋里炸一遍,一定能誕生意想不到的美味。
雞冠餃,因為形狀像雞冠而得名。地道的雞冠餃要用老面來做,再打堿調和酸度。揪成小塊的面團包上肉餡,慢慢拉大,輕輕下鍋。
和雞冠餃擺在一起賣的還有面窩。大米和黃豆磨成漿,加入蔥花和鹽調味。師傅左手持特質的扁勺,右手撈起面糊倒入,勺底在面糊中間輕盈的劃過(這個就是面窩中間的洞)。炸好后的面窩外皮酥脆,內里筋道,口感十分特別。
香菇、豬肉、豆干切丁,和糯米一起團成球,裹上一層薄薄的面粉下鍋炸,這就是糯米雞。這個名字迷惑了無數外地食客:糯米雞里竟然沒有雞?不過好吃是真的好吃,碳水+油炸,武漢大概是最適合健身教練施展拳腳的城市了。
一場新冠疫情讓武漢傷痕累累,但我們不應該對他失去信心。歡迎大家在評論里說說有哪些好吃的武漢小店,等疫情結束了,咱們組團去打卡呀!
文 | 宋宇翔圖片來源于網絡? 知味葡萄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