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在如今不算是十分重要的節日,雖然掃墓祭祖也有人在做,不過氣氛卻不怎么熱烈,畢竟也是經過一些事情的。但是古代很不同,在封建社會,人們對于鬼神的敬畏之心十分強烈,所以,但凡祭祀的節日都格外熱鬧隆重,清明節也是如此。普通老百姓清明節就是吃冷食、祭祖、踏青,那么作為當時的“人上人”朝廷官員們是怎么過清明節的呢?
清明節這個節日是由君主發起的,而寒食、踏青、秋千、蹴鞠等都是由王公貴族帶入尋常百姓家,因此,朝廷官員過清明節也主要是這幾樣活動。只不過,在祭祖儀式上作為人民的帶頭者自然要更為莊重,踏青、秋千等活動則是看興趣了,更多的是幾人飲酒賞景。
因為清明和寒食相隔很近,所以很多時候這兩者都被看做同一個節日,畢竟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活動是尋常老百姓不可能參與的,那就是受賜新火。
韓翃的《寒食》里寫道“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也就是說很多朝廷近臣都能受到宮中賞賜的新火,用來作為結束寒食節,開始新一年的祥瑞。韋莊《長安清明》也寫道這一點——“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臣子們在清明會接到宮里賜給的新火,有的人這天比較閑,會以蹴鞠為戲。
程顥《郊行即事》寫道“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歐陽修《采桑子》也有說“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說明清明節出游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活動,當然這得看天氣和心情,活動是為了悅己,否則也沒什么意義。
誠然,并不是所有官員清明節都是這樣過的,人生有起有落,那些被貶在外或者失寵的官員們就沒那么幸運了,有的愁悶肚子飲酒,有的連酒都沒得喝。比如蘇軾在黃州過寒食節就啥都沒有,甚至都不會想到今天是寒食節或是清明節,因為對他們而言,祭祖已經是不可能的,加上自己并沒有為祖上爭光,更沒啥臉過這個清明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