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白酒文化歷史悠久,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這么多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生長出了獨特的核心理念,以及不同的風味,而現在在市場占主流,得到國內外人民喜愛的主要有清香型、濃香型、以及醬香型白酒。
你可知這些香型有何區別,到底從何而來嗎?就讓我給您來好好捋捋,也讓您以后能對手頭的這杯白酒有更深的了解,品出更好地風味。
其實在1965年之前,大家都活的比較粗糙,所有的白酒都沒有香型劃分,不同的酒大家喝到嘴里也就覺得:”咦,這次喝的好像跟上次不一樣,但不一樣在哪里呢?不知道“ ”管他呢,有酒喝就不錯了,還分什么風味!“,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也導致無法量化生產,出來的品質時好時壞。
這時候,有一個人橫空出世,就像好萊塢電影中的個人英雄主義一樣,中國白酒業也有屬于自己的驕傲,他就是著名的醬香之父李興發,憑借一己之力區分了香型,為我們的國酒制定了完美的口味標準,也給其他香型制定了科學、規范的評定標準。
這其中的故事,沉淀的是李興發整整4年,日夜不休奮斗的青春。
早期,茅臺、海玖坊這類醬香型白酒工藝復雜,生產全憑酒師感覺,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香型,生產出來的質量忽高忽低,極大影響口碑。
作為國民經濟主要支柱之一的白酒,如何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產量,成為當時國家領導人最關心的問題。時任生產副廠長的李興發主動挑起了這桿大旗,一頭扎進了車間,常常忙的連飯都顧不上吃,那幾年時間,你只有在酒庫才能看到我們這位副廠長,一只手上,就有著數十只杯子,裝著不同年份,不同輪次的茅臺酒,反復勾兌比較記錄,請人品嘗,耐心吸取意見,這樣一天下來,往往要品嘗上百壇酒之多,更有一次,竟然因為勞累過度引發了出血,讓家人實實擔心了一把。
李興發家人回憶說,為了保持勾酒時的靈敏味覺,李興發對自己的要求近乎不近人情,作為貴州人,生活中卻不吃辣椒、醋等刺激性食物,僅就蔬菜蘸點醬油。
就是在這樣嘔心瀝血的四年下,1964,李興發終于成功將三種口味的白酒標準化了,醬香味好,口感幽雅細膩的稱為“醬香”;用窖底酒醅釀烤,有突出窖泥香味的稱為“窖底”;香味不及醬香型但味道醇甜協調的稱為“醇甜”。其中,醬香風味最突出,顯著,所以就將其命名為醬香型白酒。
這一標準的制定正式開啟醬酒量產的歷程,產量一下從幾百噸提高大10幾萬噸,也讓茅臺不再稀缺,普通人也能買到。
1965年,國家輕工業部高度肯定了李興發的研究,全國也掀起了李興發大師的研究成果,明確分出了醬香、濃香、清香、米香、兼香五大香型,為后來的酒類評比提供了行業標準,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大力提高產量不再是難題!
可以說李興發是醬香之父,而醬香則是所有的白酒香型之父,沒有李興發,就沒有現在的醬香型白酒,而沒有醬香型白酒,就沒有如今,所有不同口味白酒的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