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大概是飲食世界里最神秘的事情之一。水靈靈的白菜和蘿卜變成蔫巴巴的泡菜卻香勁十足,甜滋滋的葡萄成了酒之后居然能透著花果味兒,黏糊糊的糯米能變成甜蜜蜜的醪糟湯,丁點兒的面團能長成蓬蓬軟的面包……這一切都像是魔法,曾被人們視作上天的恩賜,直到現在也頗為玄學。
“長毛”的有益菌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是一種曲霉屬真菌,是日常所說的霉菌之一。大家知道放壞了的水果會“長毛”,這些絨毛即是霉菌的菌絲。米曲霉自然也會長出白色的絨毛,在顯微鏡下,這些菌絲仿佛頂著一團絨球(孢子囊),表面會飛出用于繁殖的孢子。
酒曲之魂
先說釀酒。除了釀酒酵母以外,東亞用糧食釀酒,總會用到一種名為“酒曲”的神秘物質,也叫“麴”(qū),里面就有米曲霉。
現在可以工業化生產酒曲,即米曲霉曲粉本體。而在過去,酒曲則需要人們使一點小手段,從空氣和周圍環境中把米曲霉“固定”在糧食上。人們用煮熟的米、米糠、米粉等等,加適量水裹在一起,踩成塊狀,再鋪上糠殼、蘆葦,然后送到溫暖的地方放置。這些糠殼蘆葦上藏匿的米曲霉在合適的環境條件下,就能讓這些混合物 “發霉”;隨后再控制溫度和濕度,將這些“曲塊”烘干,切成一粒粒備用——這就是所謂的“酒曲”了。
大米表面正在生長的米曲霉。圖片:Forrest O. / Wikimedia Commons
釀酒時,這些酒曲就開始和酵母一起發揮作用了。學過生物的同學或許記得,米里的糖是沒有甜味的淀粉,酵母不能“消化”。米曲霉的職責就是用它分泌的淀粉酶,把米中的淀粉轉換為單糖,供酵母工作,可謂是酵母的“好基友”了。這個關鍵的過程叫做“糖化”。米曲霉還能通過一些次要的生化作用,賦予各類米酒不同的風味。
對于我這種愛小酌幾杯、但又經常不勝酒力的人,若要選一種最適合的本土酒,那么黃酒當仁不讓,產自紹興的“花雕”便是其中翹楚。黃酒是以糯米為主要原料釀成的酒,黏黏的支鏈淀粉賦予其濃郁風味;有的也會使用普通稻米,味道則會淡一些。然而在過去,用寶貴的糧食釀酒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明清兩代朝廷都曾下禁酒令,米酒什么的只允許自釀自銷,不準大肆買賣,否則便是浪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