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也是一個葡萄酒生產大國,在我國這里也是有著許許多多的葡萄酒產區的,那么,山東的蓬萊葡萄酒產區,大家有去過了解沒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詳細的了解一番吧。
據山東蓬萊市葡萄與葡萄酒局介紹,作為中國三大優質釀酒葡萄產區之一,山東蓬萊具備陽光(sun)、沙礫(sand)、海洋(sea)等發展優質海岸葡萄酒的“3s”特質。憑借著良好的資源優勢,蓬萊將葡萄與葡萄酒產業作為百年立市產業,推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不斷壯大產業規模,發展葡萄酒產業。
蓬萊市委書記張代令認為,蓬萊葡萄酒產業起步和發展階段,恰逢中國葡萄酒行業大步發展、國外葡萄酒大舉“入侵”時期,蓬萊葡萄酒要在激烈殘酷的競爭中站穩腳跟,贏得市場,不能一味地照搬國內其他產區的經驗,不能一味地模仿國外著名產區的做法,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創出自己的特色,讓彰顯蓬萊產區特點的葡萄栽培、品牌打造和融“紫色葡萄與藍色海洋”為一體的旅游文化開花結果。
遵循這一指導思想,近幾年蓬萊市以“優質產區、特色葡園、精品酒莊”為主攻方向,已發展優質葡萄基地16.8萬畝,葡萄酒加工企業70余家,高檔酒莊34個。去年,葡萄酒產量達14萬千升,吸納游客超100萬人次,葡萄酒產業綜合收入近40億元。
給大家介紹一下葡萄“蓬萊個性”
好葡萄酒是種出來的。葡萄的質量決定著葡萄酒的質量,葡萄基地建設關系到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因此,蓬萊市本著“提高土壤改良質量、擴大嫁接苗種植面積、推廣單干雙臂架式、提倡適宜種植密度、注重種植后栽培管理”的原則,大力建設優質釀酒葡萄基地。截至目前,全市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到16.8萬畝,占全國總面積的16%左右;種植嫁接苗面積達到4.4萬畝,占全國嫁接苗總面積的48%左右。在葡萄栽培方面,創出獨具個性的“蓬萊模式”:
管理模式多樣化。除較早的中糧模式(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模式、訂單模式外,還探索出“公司+種植大戶合作社”大辛店中糧模式、村里集大趙家合作社模式。目前,全市共有43家葡萄生產合作社,覆蓋農戶4萬余戶。
種植模式標準化。蓬萊市積極倡導標準化種植,大力研究和推廣各種新技術,葡萄種植方式逐步由小行距、大密度轉變為大行距、中密度;扇形架式轉變為干型架式;大多新建基地畝株數均控制在350株左右,葡萄的采光、通風條件得到極大的提高。同時,嚴格控制采摘的時間和產量,有效提高了葡萄質量。目前,標準化種植基地已達80%。
苗木選擇優質化。在葡萄苗木的選擇上,突出強調使用抗性強、生命周期長的優質脫毒嫁接苗,逐步減少生命周期短、葡萄質量不高的自根苗種植面積,從根本上提高了釀酒葡萄的品質。
品種培育特色化。為有效解決葡萄品種同質化問題,蓬萊在優化本地主栽的赤霞珠、蛇龍珠、貴人香、霞多麗等品種基礎上,與意大利農業研究院及米蘭大學合作建立觀察圃,制定《蓬萊產區釀酒葡萄適應性研究實施細則》,針對品種的生物學特性、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多個方面開展系統研究,積極選育能夠代表蓬萊產區個性、適應性強的優質新品種,把葡萄品種創新作為的產業發展戰略取向。
基地配套企業化。蓬萊市委、市政府充分運用科學的政策導向,鼓勵企業自建基地,特別是依托精品酒莊建設帶動基地建設,目前70%以上的葡萄基地為企業所有,從根本上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既保護種植戶的利益,也保證企業得到穩定優質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