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酒入口,酒客醉否?這“醉”是真醉還是假醉呢?這是個很難一言或一眼判定的問題。古往今來那些在就桌子上推杯換盞、縱橫捭闔的酒客們通常也都是心思敏捷而又演技高明的酒徒,他們往往都是真醉中有假醉,假醉中有真醉,真醉的時候卻偏偏擺出一副假醉的模樣,假醉時卻又讓人無比相信那就是貨真價實的真醉。這樣的酒客是酒桌上的演技派,更是深諳酒桌深層規則的實力派。彼時彼刻,那杯中的烈酒是他們手中必備的道具,而他們在醉酒之后才顯現出一位演員、一位酒客的基本修養。
在那些從古至今記載于冊的酒局中,真醉而假醉者少,假醉而實不醉者多。畢竟,后者需要的演技實力和底氣要比前者多的多。這樣的人物在千載酒史上雖然稀少,但圍繞他們展開的奇妙故事卻大多都是足以令后世之人津津樂道、樂此不疲。諸如發生在三國東吳那一場豪杰畢至的群英會上,連喝數杯倒在床上說夢話的周瑜沒醉,心懷鬼胎的說客蔣干也沒醉,但是蔣干卻被周瑜的高超演技騙過,誤以為周瑜醉了。這是那一場燃燒了半截長江,也燒紅了半幅三國畫卷的火燒赤壁的前奏;又比如晉代的那位小機靈鬼王允之,通過裝醉而騙取了意圖謀反的大將王敦的信任,保全了自己的小命,還在成功逃脫之后將后者檢舉揭發,從而避免了更大的戰亂。
除這些之外,其實還有一種更為高超的,那便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真假假,難以明辨。這則故事的主人公是晉代名士溫嶠。《晉書·溫嶠傳》記載:“溫嶠……為王敦所忌……于是謬為設敬,綜其府事,干說密謀,以附其欲。”溫嶠一早就洞悉了王敦的野心,于是假裝為其出謀劃策,實則暗中謀劃著處理掉這個隱患。接下來就是兩步走戰略了,先是“深結錢鳳,為之聲譽……嶠素有知人之稱,鳳聞而悅之,深結好于嶠。”與王敦的心腹錢鳳結交,獲得其信任。然后在酒桌上的最后一擊。“嶠因敦餞別,嶠起行酒,至鳳前,鳳未及飲,嶠因偽醉,以手版擊鳳幘墜,作色曰:‘錢鳳何人,溫太真行酒而敢不飲!’敦以為醉,兩釋之。……及發后,鳳入說敦曰:‘嶠于朝廷甚密……未必可信。’敦曰:‘太真昨醉,小加聲色,豈得以此便相讒貳。’由是鳳謀不行。”溫嶠在王敦為他餞別時,故意到錢鳳面前敬酒。錢鳳動作稍微遲緩,溫嶠便裝醉擊落錢鳳的頭巾,變色道:“錢鳳是什么東西,溫太真行酒,膽敢不喝?”王敦以為溫嶠真的醉了,忙出言勸解。溫嶠出發后,錢鳳對王敦說:“溫嶠和朝廷關系密切,恐怕難以信任。”王敦說:“溫太真昨天喝醉了,對你稍有失敬,你怎么能馬上就這樣詆毀他呢!”這出好戲的直接結果就是“嶠得還都,乃具奏敦之逆謀,請先為之備。”仍然是像王允之一樣,不僅保全自身,而且通過檢舉揭發挫敗了王敦的陰謀。
酒局上的真醉假醉,其實只是以酒桌為背景展開的舞臺劇,酒只是調味料,人心才是操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