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酒歷史悠久
茅臺鎮的釀酒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大禹時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釀酒。
漢代,今茅臺鎮一帶有了“枸醬酒”。《遵義府志》載:枸醬,酒之始也。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曾專程繞道取此酒歸長安獻與武帝飲而“甘美之”,成為茅臺酒走出深山的開始。
唐宋以后,更逐漸成為歷代王朝貢酒,通過南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
到了清代,茅臺鎮酒業興旺,“茅臺春”、“茅臺燒春”、“同沙茅臺”等名酒聲名鵲起。據清代《舊遵義府志》所載,道光年間,“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
茅臺鎮悠久的釀酒歷史能夠聲名遠播,與茅臺鎮所處的位置息息相關。由于地處赤水河岸邊,古代交通又以水路為主;茅臺鎮便是川鹽入黔的主要停靠點之一。鹽商便將茅臺鎮的佳釀從黔地帶向全國。
神秘的茅臺是大自然的恩賜
醬香型白酒全國各地都能生產,但茅臺酒卻只能在茅臺鎮生產。茅臺是醬香型白酒,但許多的醬香型白酒卻沒有茅臺的味。這就是茅臺鎮的地域、氣候和水源等大自然給予恩賜。
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
茅臺鎮全年冬暖夏熱,風小濕潤。年均氣溫21度,相對濕度80%,加之處低矮的河谷地帶,四面環山,一水中流,形成獨特小氣候,為釀酒微生物的形成和繁衍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被譽為『釀酒圣地』。
恰得其妙的地質構造
茅臺鎮紫色砂頁巖表層廣泛發育著紫紅色土壤,本地人稱為『紅土』,『紅土』土質松軟,縫隙較大,具有良好的滲水性,使得地面水和地下水通過兩岸的紅土層流入赤水河時,既溶解了紅土層中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又過濾出純凈無毒、香甜可口的清冽泉水。
優質的寶貴水源—赤水河
赤水河被譽為『美酒河』穿茅臺鎮而過,赤水河『集靈泉于一身,匯秀水而東下』,特別是茅臺鎮河谷一帶,更是釀造美酒的珍貴水源。
綠色健康的有機原料
祥康大燒坊采用本地生產的『紅纓子』糥高粱,這種皮厚肉少,支鏈淀汾含量極高,也只能在赤水河流域特有的水份、土壤和氣候環境下種植,這也是祥康大燒坊稱為『茅派醬香典范』的原因之一。
傳統匠心工藝 茅派醬香品質
中國白酒歷史文化悠久,醬香白酒作為4大白酒香型中的一種,工藝傳承十分講究,祥康大燒坊承襲“12987”傳統古法醬酒工藝。嚴格按照最傳統的一年一周期的生產方式,以中國農歷重陽節為時開始,端午制曲、重陽下沙,兩次投糧、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這是中國釀酒行業最為復雜的工藝。
秉承古訓釀出的茅香型醬香白酒,酒味呈醬香、窖底香、醇甜香而具獨特風格;酒體圓潤,香氣幽雅;酒味豐滿、醇厚。
茅臺鎮驚艷的祥康『大燒坊』
『茅臺鎮7.5平方公里圈』已經成為真正茅派醬香型白酒的標配。土壤、水源和氣候一個都不能少,而最為關鍵是釀酒所需的『微生物群』,可能離開了『7.5平方公里圈』就越發顯得稀少。從清末、民國時期數十家燒坊林立的茅臺鎮,到如今開山拓土、爭分奪秒在有限的『7.5平方公里』圈地造酒;接近兩個世紀的跨度,時間很長,區域很小,爭搶的都是大自然恩賜。
貴州祥康大燒坊位于茅臺鎮核心產區,距「茅酒之源」生產車間直線距離不到700m,酒廠占地2000余畝,具有28棟標準化生產車間;共計1366口窖池;年產大曲坤沙酒12000噸左右,基酒儲存量超4000噸是茅臺鎮第二家大曲坤沙醬酒年產能過萬噸的酒廠”。
祥康大燒坊與茅臺酒同位于茅臺鎮核心產區西曬區,西曬區具備最長的全年光照時間,是釀酒環境中關鍵條件。茅臺鎮因四面環山,地處位置特別,祥康大燒坊享受著與茅臺酒完全一致的釀酒環境;又與茅臺酒一樣靠近赤水河,具備了醬酒生產所需的赤水河水,最符合醬酒生產中的端午制曲條件。
還采用了傳統古法“12987”釀造工藝,祥康釀造的每一瓶酒的酒齡都在5年以上,沒有5年,絕不出廠。不管從環境、規模、工藝來看,祥康大燒坊都有著得天獨厚的驚艷條件,所產的酒堪稱「茅派醬香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