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兩千年,去領略那漢時英雄,一睹古將南征北戰的風范,暢想塵封的金戈之聲。本期冷旅游邀您踏上漢代英雄人物之旅,讓我們一起帶著思想去旅行。
1 為將者當如衛青
衛青像
衛青(?—公元前106年),西漢名將,官至大司馬大將軍,他是漢軍打擊匈奴的主帥,為漢朝的開疆拓土事業立下了漢馬功勞,但他并不驕橫,而是恪守為臣為將之道,是一位近乎于完美的將軍。公元前128年,衛青被封為車騎將軍,公元前129年,衛青與公孫賀、公孫敖、李廣各率一萬兵馬,出擊匈奴,拉開了漢匈戰爭的序幕。此役公孫賀無功無過,公孫敖損兵七千,李廣被俘逃脫,唯有衛青打到了匈奴圣地龍城,斬敵700余人,被封“關內候”。龍城之戰后,衛青于公元前128年至公元前119年,五次出兵,終使匈奴遠遁漠北,此后漢匈雙方維系了十八年的和平期,在此期間的公元前106年,衛青在寂寥中病世。
咸陽茂陵衛青墓
衛青墓位于陜西省咸陽興平境內茂陵東北1公里處,狀如陰山,象征著衛青在這一帶取得的戰功。與茂陵和霍去病墓相比,衛青墓顯得安靜許多,恰恰暗合了衛青將軍戰時利劍出銷,和平時寂寞自守的為將之道。
2 少年中國的少年將軍霍去病
甘肅酒泉西漢酒泉勝跡景區的霍去病雕像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漢名將,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初次跟隨衛青征戰匈奴,率八百輕騎追擊匈奴數百里,殺敵二千余人,封“冠軍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兩次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漠北之戰,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
甘肅山丹軍馬場馳騁的駿馬
山丹軍馬場,是歷史最古老的軍馬場。山丹軍馬場的建立和霍去病有著直接關系,霍去病拿下河西走廊后,漢武帝在此設立軍馬場養馬,為漢軍騎兵提供保障,至今山丹軍馬場還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軍馬場。
咸陽茂陵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石刻
該石刻是漢代石刻的代表作,高168厘米,長190厘米,運用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氣宇軒昂、傲然屹立的戰馬來象征霍去病這位年輕的將軍,它以勝利者的姿態佇立著,馬蹄下踏著手持弓箭的匈奴武士。霍去病墓現存石刻16件,均以花崗巖雕成,刀法樸實大氣,線條抽象明快,浪漫主義氣息和現代藝術氣質兼具。
咸陽茂陵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位于陜西省咸陽市興平縣東北約15公里處的茂陵博物館內,霍去病病逝后,漢武帝為紀念他的戰功,在茂陵東北為其修建大型墓冢,形制如祁連山,象征著霍去病在河西走廊一帶打擊匈奴取得的赫赫戰功。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飛將軍李廣
李廣像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人,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武帝時期,多次出擊匈奴,匈奴稱之為“飛將軍”。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路延誤戰機,憤愧自殺。李廣一生無顯著戰績,終未封候,為后世人留下了“李廣難封”的無限感慨。
甘肅天水李廣墓正門
李廣墓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南文峰山山腰的石馬坪村,是為紀念李廣而修建的衣冠冢墓。李廣墓所在的院落很安靜,除墓冢及墓碑外,還展示有不少歷代文人墨客寫給李廣的詩詞。墓前原有兩匹漢代石雕駿馬,造型粗獷,風格古樸,但現已磨損殘缺,略具形式了,石馬坪也因此而得名。
李廣墓冢及碑塔
此墓為李廣的衣冠冢,李廣在戰場自殺后尸體并沒有運回故鄉。墓冢以石砌成,青草覆頂,內葬有李廣將軍一盔、一甲、一靴。碑塔由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碑詞由蔣介石題寫。
李廣墓展廳中的碑塔原件
李廣墓在民國時期曾進行過重修,蔣介石為其在碑塔上題字:漢將軍李廣之墓。照片中所展示的是當年的塔碑原件,存于墓院展廳中。墓冢前的碑塔是根據這個原件而復制,其上的蔣介石題字為拓印原件而來。
甘肅天水飛將巷
飛將巷位于甘肅天水西關附近,是李廣的出生地。小巷寬約1.5米,有老翁老媼在巷口聊天,問之,答曰此處就是飛將巷,并指旁邊一門,說這里有一些資料介紹,但門緊閉,我們未能進入。
4 貳師將軍李廣利
李廣利(?-前89年),中山人,西漢中期將領,漢武帝寵姬李夫人和寵臣李延年的長兄。公元前104年和公元前102年,漢武帝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兩次遠征大宛,前后歷時四年,人力、財才耗費巨大,帶回汗血馬,回師后封“海西侯”。公元年99年至前90年,李廣利數次出征匈奴,最終兵敗投降匈奴,一年后為匈奴單于所殺。
李廣利塑像
李廣利塑像,位于連云港灌南縣海西公園內,李廣利征大宛歸來,獲封海西侯,置海西侯國,即今灌南縣新集鄉原城頭村周邊。這尊雕像中的李廣利騎著大理石雕刻成的汗血寶馬,表情嚴峻,向前舉起左臂,好像指揮著軍隊向前沖殺一般。
高昌故城遺跡
高昌故城遺址坐落在吐魯番市東面約四十公里的哈拉和卓鄉所在地附近。李廣利征大宛時,曾讓軍隊在此駐扎休整,因地勢開闊,人稱“高昌壁”,這也是關于高昌最早的由來。
5 東漢開疆拓土第一名將馬援
馬援(前14—公元49年),字文淵,漢扶風郡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東漢開疆拓土第一名將,曾封伏波將軍征戰南越,后在征戰今湖南西部一帶的五溪蠻的過程中因病去世,馬革裹尸。馬援先任王莽政權的新城大尹(今陜西安康),王莽政權覆滅后,跟隨隴右隗囂,在摸清了成都“東帝”公孫述與洛陽“西帝”劉秀二人的才器之后,與隗囂共同歸附劉秀,后來隗囂反漢,馬援助劉秀滅了隴右勢力。在天下大勢基本完定之際,馬援并沒有選擇去邀功進爵,而是去開疆拓土,選擇了南征北戰的軍事生涯,直至戰死沙場,馬革裹尸,成為后世軍人的楷模。
海南三亞馬援銅像
該銅像位于三亞市天涯海角公園門口。馬援實際上并沒登上海南島,但在攻打交趾過程中,他派了一支軍隊從海南島渡海作戰,戰后他又在南海地區建縣設邑,影響巨大,所以他雖未到海南島,但當地人民還要設紀念點紀念他的原因。
陜西扶風縣馬援銅像
該銅像位于扶風縣城新城區東。扶風縣的伏波村是馬援墓所在地、杏林鎮在爭馬援故里、馬家村存有馬援廟遺址,因此在此立有馬援銅像。
扶風縣伏波村馬援墓
位于扶風縣城西約4公里處的伏波村,墓冢呈覆斗形,南北長28.5米,東西寬25米,周長107米,高六米,原墓地占地十畝。墓前僅存碑刻兩通:一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馬氏后裔所制的“始祖伏波將軍馬公諱援墓”,二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扶風知縣熊家振立、陜西巡撫畢沅書“漢伏波將軍馬公墓”。還有一塊文物碑,馬援墓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扶風縣法門鎮馬家村馬援廟遺址
此處馬援廟建于明代,現已毀。庭院原占地十畝,供奉有馬援和其女馬皇后等人的牌位,周邊建有魁星閣、文昌廟等,庭院外有官地300余畝,其收入用于每年春節、清明的祭祖活動,今僅存清嘉慶五年“開宗始祖伏波將軍廟碑”及民國六年“重修魁星閣碑”各一通。馬家村舊門樓上原有“文淵啟佑”石刻一方,今也已不存。
馬援等五十二代孫、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馬正林教授的老家即在該村,不過由于馬教授住在西安,此處老屋現在并未住人。在馬家村做考察時,本刊記者巧遇了馬援第五十三代孫、馬正林教授的侄兒馬周全先生,馬周全先生原為法門鎮二中歷史老師,現退休在家,曾和馬正林教授一起修撰《馬氏家譜》,今已刊行。馬先生性格爽朗、知識淵博,為我們詳細介紹了馬家村馬援廟的情況,此圖片即為馬周全先生在為我們講解馬援廟僅存碑刻。
扶風縣伏波村伏波將軍馬援墓路碑
位于扶風縣伏波村馬援墓北1公里處的西寶公路南側,為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知縣毛士儲立,上有長白鄂海題書“漢伏波將軍馬援墓”。路碑東側有一條鄉道通往馬援墓。今天去馬援墓,除了這塊路碑外,實際上并無任何指示牌,但這塊路碑本身就很不好找,位于路測,路人根本注意不到,本刊記者經多次向當地人打聽方才找到,同樣,去馬援墓,也是經過多次打聽才找到。
陜西省楊凌畢家莊馬援廟
現存山西柳林縣所修的《馬氏家譜》里說馬援一家曾從茂陵遷至原屬扶風縣、現屬楊凌區的的畢公村(原來名叫伏波古莊)、因此有不少人將畢公村當作馬援故里,并在此修建了馬援廟,但馬正林教授考證指出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馬援故里應該在今天咸陽的興平市。
本刊記者曾前往畢公村考察馬援廟,不過不湊巧,沒有開門,大門門頭上寫有“伏波古莊”幾個字,又掛著“畢公村村委會”、“黨員活動室”等牌子。門前兩通石碑,分別是馬來西亞和臺灣的馬氏后裔前來尋根問祖時所留。
廣西桂林伏波山的馬援塑像
伏波山位于漓江之濱,孤峰雄峙,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出兵交趾郡。馬援從交趾回來的時候,沿途“則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人們懷念馬援,就在此山上建祠奉紀,并用他的伏波將軍名號作為山名。
在伏波山景區的伏波山公園大門外,立有一尊馬援騎馬彎弓的塑像,戰馬前部雙蹄躍起,馬援開弓張臂,顯示著將軍的神威。
廣西南寧橫縣伏波廟大門及牌坊
橫縣伏波廟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縣城以東35公里處的云表鎮站圩村郁江北岸,是為紀念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平定叛亂、定疆界、在烏蠻灘疏河通航而建的一座祭祀性建筑。始建年代不詳。1985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西桂林靈渠的四賢祠碼頭
四賢祠位于靈渠東端的河渠北岸,其不遠處便可見四賢祠碼頭。四賢祠因奉祀對開鑿和完善靈渠有功的秦監御史祿、漢伏波將軍馬援、唐桂管觀察使李渤、防御使魚孟威而得名,四賢祠元代以前就存在,叫靈濟廟,清代太平軍攻占興安時,祠廟被火焚毀,現存四賢祠為1985年重建。
6 漢家軍魂耿恭
耿恭,字伯宗,扶風茂陵(今陜西咸陽)人,大約生于漢光武帝劉秀執政中期。他出身于軍人世家,伯父是“云臺閣二十八將”之一的耿弇,其堂兄弟耿夔、耿秉等人都是東漢名將。漢明帝執政后期,欲重新打通西域,永平十七年夏(公元74年),竇固率軍攻打車師國(今新疆吐魯番西北),耿恭為騎都尉劉張部司馬,漢軍擊敗車師后,重新恢復西域都護和戊己校尉,耿恭擔任戊己校尉,在擔任戊校尉駐守西域期間適逢匈奴進攻,堅守要塞將近一年,拒不投降,表現出了大漢軍人的英雄本色和崇高氣節。在軍臨絕境之際,漢章帝命漢軍放棄西域,耿恭一行人二十六人開始從疏勒城撤離,沿途多次與匈奴追兵交鋒,于建初元年(公元76年)三月走到玉門關,此時只剩形容枯槁的十三人,回師洛陽后,拜為騎都尉。建初二年(公元77年)秋,擔任長水校尉,隨車騎將軍馬防平羌,盡管耿恭此次又立大功,卻遭馬防饞諂,被章帝下獄,后經大臣求請,才免官回家,終生未再任用,耿恭郁郁而終。
漢代疏勒城遺址
遺址位于新疆奇臺縣半截溝鎮的麻溝梁村,1972年奇臺縣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東臨懸崖,北面是陡坡,城中還有一個類似水井的凹痕,確實和史書記載比較接近。遺址中出土了瓦當、陶甕等器物,也有著明顯的漢代特征,考古學者經過論證后認定這就是當年耿恭駐守的疏勒城。
喀什地區的耿恭泉
耿恭泉在喀什市區東北部,這處泉水共有九個泉眼,早年在此居住的漢族群眾又稱其為“九龍泉”。 喀什除了耿恭泉外,解放初還還有個“耿公(恭)區”,雖說耿恭駐守的疏勒城并不在喀什,地名卻也包含著后人對英雄的敬仰和紀念。
7 勇敗匈奴的東漢雙雄竇固、竇憲
竇固(?——88)字孟孫,是光武帝劉秀的女婿。他喜讀兵書,善于用兵,曾出兵西域,收復車師等地后, 又設置了戊己校尉墾地屯田,逐漸開始恢復對西域的控制。其人性格謙虛謹慎,生活節儉,和西漢武帝時期的名將衛青比較相似。
新疆巴里坤湖
巴里坤湖就是漢代的蒲類海,雖然漢代遺跡已經無從尋覓,但山、湖還在。竇固出擊匈奴,在蒲類海這一仗是由班超領兵打的,班超也正是在這次戰斗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出使西域的機會。開疆拓土的名將固然為后世人津津樂道,但外交并不完全是兵戈相見的武力征服,外交家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視,正如那婦孺皆知的“張騫出塞”、“蘇武牧羊”的故事。
新疆伊吾縣風
此伊吾非竇固當年駐扎過的伊吾盧,伊吾盧在今新疆哈密市西,而伊吾縣在哈密市區東北,但兩地距離不算太遠。2012年7月本刊記者到此地拍攝,伊吾縣草場茂盛,風光美麗。竇固打下此地,留給了后人豐富的資源,我們不應忘記他的貢獻。
竇憲(約59——92),字伯度,東漢著名將領,曾領兵大破北匈奴,結束了長達兩百年的漢匈拉鋸戰,被拜為大將軍,權勢極大。可惜其人飛揚跋扈,不懂自我約束,后因謀反罪被勒令自殺。
河南洛陽新安縣郁山森林公園
據資料介紹,竇憲墓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西南6公里的郁山森林公園內。我們驅車前往,卻發現森林公園早已破敗,資料中所介紹的景區住宿、餐飲、景點都已不在,只見到照片中的公園門牌,但無任何管理或售票處,也沒有找到竇憲墓。據史書記載,竇憲黨羽謀反事泄后,竇憲一回洛陽,隨即被抓,之后被遷到了他的封地自殺而死,期間朝廷一直派人對他進行監控,他應該沒有潛逃的機會,所以此地竇憲墓的介紹和史書記載是相違背的,而且時間也有問題,竇憲死于永元四年(公元92年),而不是永元六年。
除了洛陽新安縣的竇憲墓外,距新安縣300多公里的河南鄧州市張村鎮的冠軍村,據說以前也有一個竇憲墓,現已被毀。
8 永遠的偶像班超
班超畫像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于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永元十二年(100年),因年邁請求回國。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抵達洛陽,被拜為射聲校尉。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死后葬于洛陽邙山之上。
盤橐城遺址
遺址在今新疆喀什市區東南的吐曼河邊,除了一道薄薄的古城墻外,盤橐城并沒有留下太多的歷史遺跡。這里曾是班超平定西域的大本營,現在遺址上有一座班超紀念公園。
河南洛陽孟津縣班超墓
河南班超墓位于洛陽市孟津縣朝陽鎮張陽村,當地人稱為“班冢”、“班夫子墓”或“北大冢”。公元102年,71歲的班超由西域回到洛陽,一個月后病死,葬于此地。墓冢聳于村中田間地頭,高約2余米,周長約百米,冢已被修成兩級梯田,種上農作物。可由人踏出的小道登上冢頂,冢頂種有松樹,但較為稀疏。墓前立有“漢定遠侯班超”墓碑一通,為孟津縣人民政府于2007年所立。
據資料介紹,陜西華陰市區西25公里處的敷水鎮班坊村還有一處班超墓。據傳,班超告老自西域返回洛陽途徑華陰時,因病長逝,家人便將他就地安葬,他的子孫也在墓地邊安居樂業,所居之地便稱為班坊。我們在當地多方尋找,得知1960年班坊村搬遷,班超墓現已被秦嶺發電廠排灰池埋沒,沒留下任何蹤跡。筆者推測,應該還是第一種說法較為可靠,陜西班超墓或許是班超的子孫有留在華陰處居住的,聽說班超去世后,在此為他立的衣冠冢。
9 屯田大將趙充國
趙充國(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孫,漢族人,原為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寧地區),西漢著名將領。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習性,漢武帝時,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率七百壯士突出重圍,被武帝拜為中郎,官居車騎將軍長史。漢昭帝時代,曾率軍擊敗武都郡氐族的叛亂,并出擊匈奴,俘虜西祁王,被提拔為后將軍,又因其善于理財,當了水衡都尉。昭帝死后,與霍光等尊立漢宣帝,封營平侯。趙充國在平定羌人的過程,認識到屯田的重要性,曾三次向宣帝上《屯田奏》,神爵元年(前61年),宣帝采用趙充國的計策,次年,諸羌投降,趙充國告老還鄉。甘露二年(前52年)趙充國病逝,享年86歲,謚號壯侯,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甘肅清水縣趙充國陵園前的趙充國像
該雕像為某酒廠出資興造,雕像的基座側面有關于趙充國的事跡介紹,可惜錯訛頗多。
趙充國陵園前關于他平羌事跡的浮雕
青海民和縣的農田
民和縣位于青海東陲,東南部與甘肅省毗連,故有“青海門戶”之稱。該地地形復雜,溝壑縱橫,但從圖中來看,農業開發還是做得比較好的。民和一帶早在漢代就已經開始進行農墾,這里曾是趙充國推廣屯田地區。
趙充國陵園大門處的石牌坊
趙充國陵園位于甘肅天水市清水縣的牛頭河畔,建在一個高臺上,旁邊有一個村莊。我們去時正值傍晚,陵園里有老人散步,兒童玩耍,一派和諧景象。一個英雄生前為國征戰,死后長眠于故鄉,和故鄉的山水、人民朝夕相伴,安靜祥和。
清水縣位于深山之中,本刊記者從天水市前往清水縣,一路群山綿延。該縣較為偏僻,經濟也不太發達,但卻走出了趙充國這樣一個英雄人物,中國就是這樣一片神奇的土地,處處臥虎藏龍。在過牛頭河橋時,本刊記者遇到了一群小兒在橋頭打架,可見當地民風之彪悍。
趙充國墓
墓前的碑上有“道光”字樣,但墓碑較新,應該是近年新立,碑上的字可能是從清代的墓碑上拓下的。真正的清代碑在墓后,已成碎塊,散落一地。對文物保護的不重視令人痛心。
漢代除了像上述英雄一樣向西北方向開韁拓土之外,也已開始了邁向海洋的步伐,并在海南島和交趾(今越南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設郡縣,開始有效管理這些地區。下面,我們向您紹兩位經略海洋國土的著名英雄。
10 伏波將軍路博德
路博德,西漢西河平州(今山西離石)人。“伏波”意為降伏波濤、征服海洋、善于海戰之意,漢武帝時期南越王叛亂,路博德被任命為“伏波將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任“伏波將軍”,路博德領兵南下平定叛亂,大獲全勝。越地平定后,設置九郡,其中珠崖、儋耳兩郡在海南島上,成為海南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行政建制。路博德南征,為開拓祖國南疆做出巨大貢獻。路博德后因犯法被削爵貶官,改任強弩都尉,在居延屯田,不久去世。
海南三亞天涯海角景區的路博德雕像
在海南三亞市著名的景區天涯海角,矗立著巨大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雕像,他面向大海,目視遠方,仿佛是中國南大門的守護神,又是探索萬頃波濤的先行者。
11 樓船將軍楊仆
楊仆,西漢名將,新安鐵門玉梅人。公元前112年,為樓船將軍率領水軍,與路博德的陸軍一起平定南越國,封將梁侯。但性格剽悍,漢武帝曾敕責他有五過,讓他不要居功自傲。后與左將軍荀彘共征朝鮮時,犯錯當誅,贖為庶人。后病死。
河南洛陽新安縣的楊仆雕像
我們在尋找竇憲墓時住宿于新安縣,無意間在縣城新城西區中心的黛眉地質文化廣場看到了這尊楊仆塑像,他目光凌厲,目視前方,守衛者家鄉。楊仆任樓船將軍時,曾被漢武帝派往關東監督。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為關東。為拉攏人心,漢武帝把關中的土地分給當朝有功之臣,唯獨沒有楊仆的份。漢武帝對他說,關內的土地分完了,你就做一個關外侯吧。老家在關東的楊仆并不情愿做一個“關外侯”。他上書漢武帝,要求將函谷關東移至今新安縣境。為擴大關中地盤,加強對關東的控制,漢武帝同意了他的請求。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樓船將軍楊仆帶領他的部下及門人,將函谷關東移至三百里外的今新安縣境,稱其為新關,“舊關”也因此而改置弘農縣,他的家鄉就此歸入了關中的地盤。
開疆拓土的名將固然為后世人津津樂道,但外交并不完全是兵戈相見的武力征服,外交家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視,正如那婦孺皆知的“張騫出塞”、“蘇武牧羊”的故事。
12 西進第一人張騫
陜西漢中城固張騫紀念館的張騫塑像
張騫(?-前114年),漢族,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封“博望侯”,中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陜西漢中城固“張騫通西域”塑像
該塑像位于陜西漢中城固縣城內,為城固縣委、縣政府所建,通體為紅色花崗巖,高12.5米,長20米,寬5米,于2007年正秋奠基,翌年仲夏落成。是城固縣的一個標志性建筑,借古喻今,充分展現了城固作為張騫故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陜西漢中城固張騫墓
張騫墓位于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西約三公里的博望鎮饒家營村。墓座北朝南,南北長35.6米,東西寬20米,高5米,呈覆斗形。四周古柏參天,竹影婆娑。前有石碑四通、漢代石虎一對。張騫墓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陜西漢中城固張騫紀念館的漢式闕樓
張騫紀念館依托張騫墓而建,園區占地24畝。1988年,紀念館修起了雄偉壯麗的漢代闕式大門門樓,鋪設了墓園甬道,栽種了名貴花木。1991年又修建了氣勢雄偉的三間獻殿,東西墻壁上懸掛有“張騫出使西域圖” 和“鑿空圖”。1993年7月,又修起了長3公里、寬10米的全縣第一條旅游專線公路,可由縣城直達紀念館。如今,修葺一新的紀念館花木扶疏、竹影婆娑,景色宜人,頗受游客青睞。
新疆喀什疏勒張騫公園內的張騫像
新疆喀什疏勒張騫紀念館
張騫公園位于疏勒縣坤巴斯路東側、東環路西側,公園內有張騫像和張騫紀念館主要是為了弘揚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功績和精神而建。
13 孤獨的牧羊人蘇武
蘇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漢族,原藉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父親蘇建因隨衛青出擊匈奴有功,被封平陵侯,蘇武憑父親關系,年輕時便作了皇帝的侍從。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且鞮單于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后來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天,方獲釋回到長安。蘇武身為三朝老臣,去世后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蘇武紀念館前的蘇武像
該像位于陜西武功縣武功鎮龍門村的蘇武紀念館前。蘇武紀念館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為蘇氏后人集資興建。紀念館主要建筑有漢闕門、蘇武牧羊銅像、蘇武大殿、南北祭亭、蘇武墓等,為“武功八景”之一。
貝加爾湖
關于蘇武牧羊的確切地點,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其中貝加爾湖一說支持者甚眾,幾乎已成定論;另有一種觀點認為北海在今天甘肅民勤的白亭海;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北海在寧夏中衛的寺口地區。寺口這個觀點并沒有得到多少學者的支持,可能是當地為發展旅游事業而想出的點子。
貝加爾湖冬季氣候嚴寒,如果蘇武真是在這里牧羊十九載,那他一定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和孤獨,但他的愛國心和人生信念從來不曾磨滅,這正是他的偉大之處。
甘肅民勤的蘇武廟
有少部分學者認為甘肅民勤的白亭海就是蘇武牧羊的北海,當地和蘇武有關的地名不少,有蘇武山、羊路等地。蘇武山西山腳下還有一座蘇武廟,于明成祖永樂年間修建,距今已經500多年。
寧夏寺口風景區的“蘇武棲身石窟”
除了甘肅民勤外,也有人認為寧夏中衛的寺口風景區為蘇武牧羊之地。該地的宣傳也是主打蘇武,有蘇武牧羊遺址、蘇武棲身石窟、蘇武圈羊石窟等景點。
武功縣蘇武紀念館的蘇武墓
蘇武去世后,被葬在他的故鄉今陜西武功縣。蘇武墓在武功縣蘇武紀念館的大殿后,墓前豎有清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所書《漢典屬國蘇公墓》等碑石。1957年被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文由休閑讀品雜志社原創
好的內容都在這里
不信關注看看
休閑讀品雜志社(xiuxiandupinTX)
這是一本太過正(WU)經(LIAO)的雜志
禁止侵權,未經授權盜取作者圖文
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