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當中
“春節”無疑是
最悠久、最隆重、最特殊的存在
而在春節的眾多習俗中
“酒”又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一環
過年飲酒 始于西周
早在西周時期
人們為慶祝新一年的到來
就會捧上美酒,抬著羔羊
聚在一起,高舉牛角杯,同聲祝賀
這也是過年飲酒的先河
到了漢代
“年”作為一個重大節日逐漸定型
到了這一天
家人放過爆竹后
歡聚一堂飲“椒柏酒”
而且是讓年齡最小的先飲
東漢時期
初一黎明時各級官吏都要到朝廷
給皇帝行賀年之禮
皇帝也會欣然接受群臣的朝賀
名曰“正朝”
漢制規定群臣入宮朝拜需根據品位的高低
帶不同的禮品
皇帝也要設宴款待群臣
兩千石以上的官員都可以參加御宴
經學家戴憑官侍中時參加一次御宴
皇帝為考察大臣們的學問
特令大家互以經史考辯詰難
釋義不通者讓坐給通者
戴憑連連獲勝,連坐五十余席
一時傳為佳話
文人墨客 新年佳作
這種朝賀之風往后愈演愈烈
曹植在詩中曾描寫當時盛況
“初歲元祚,吉日惟良
乃為佳會,宴此高堂
尊卑列敘,典而有章
衣裳鮮活,敝敝玄黃
清酤盈爵,中坐騰光
珍膳雜沓,充溢圓方
笙碧既設,箏瑟俱張
悲歌厲響,咀爵清商
俯視文軒,仰瞻華梁
愿保慈喜,千載為常
歡笑為娛,樂哉未央
皇家榮貴,壽考無疆”
傅玄的《朝會賦》描寫晉時情況
也是生動形象
讀之讓人如臨其境
元、清兩朝的蒙、滿兩族入主中原后
也都積極汲取漢文化極重元旦朝賀之禮
把賜宴當作攏絡人心的有效手段
元詩人薩都刺《都門元日》一詩寫道
"元日都門瑞氣新,層層冠蓋羽林陳
云邊鵠立千官曉,天上龍飛萬國春
宮殿日高騰紫靄,蕭韶風細入青雯
太平天子恩如海,亦遣椒觴到小臣"
全民守歲 酒不離口
漢民族向來有“守歲”的風俗
“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唐代宮中守歲,常常大擺宴席
讓侍臣應制作詩、宴飲
民間一般的墨客
往往飲酒賦詩
不過他們多是有感而發
與御用詩人的歌舞升平大不相同
賈島一生坎坷貧因以“苦吟”聞名于世
除夕守歲時
常把一年所作之詩全部置于幾案之上
以酒肉為祭,焚香禱告道
“此吾終年苦心也”
祭畢舉杯痛飲,長歌度歲
韋莊則痛感韶華易逝,游子飄道
“我惜今宵促,君愁玉漏頻
豈知新歲酒,猶作異鄉身
雪向寅前凍,花從子后春
到明追此會,俱是隔鄉人”
宋時不僅“守歲”還有“饋歲”、“別歲”等花樣
樣樣都離不開酒
“士庶不論貧富,……如同白日
圍爐團座,酌酒喝歌”
“守歲之事,雖近兒戲
然而父子團圓把酒,笑歌相與
竟夕不眠,正人家所樂也”
詞人楊無咎的除夕之作
則表達了對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和歡度除夕的悠閑情調
“勸君今夕不須眠,目滿,滿泛觥船
大家沉醉對芒筵,愿新年勝舊年”
除夕分歲 新年降臨
除夕“分歲酒”
“無酒不成席”,此乃中國老話
新春佳節,自然離不了瓊漿玉液
古代除夕之夜還有飲“分歲酒”之說
晉代《風土記》記載
“除夜祭先竣事長幼
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
宋人陳善《杭州志》曰
“古有守歲之宴,言為達曙飲也
今至夜分而止,故謂之分歲”
可見分歲與飲酒是分不開的
子夜一過,新年降臨
處處張燈結彩
爆竹齊鳴
新的一年就此來臨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值此佳節良辰
延安國賓酒業向全國人民道一聲
“過年好”
并在此滿上一杯薄酒,祝您
新春快樂、兔年大吉
生活幸福、合家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