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雙節同慶把白酒消費推向了高潮,在琳瑯滿目的各種酒品中,不諳白酒生產規律的消費者很容易被許多流言誤導,比如說“原漿”酒一定比勾兌的好。
我們今天就以茅臺為例,來講一講勾兌和原漿這回事。
什么是勾兌?
勾兌是白酒釀造過程中一種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藝。簡而言之,就是因為白酒在釀造過程中由于不同輪次、不同生產班組釀出的酒口味、度數各有不同,需要通過相應的配比方式去除雜質,協調香味,統一度數,這就是勾兌。
以茅臺酒為例,在釀造過程中要經過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每一輪取到的基酒香味各有不同。只有將不同輪次、不同時間生產的基酒按照配比精心勾兌,才能保證出廠的每一瓶茅臺酒都能“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具有同樣的味道和口感。這就是勾兌的意義所在。
為什么人們對勾兌有誤解?
長期以來,人們對“勾兌”一詞有很多誤解,主要是針對新工藝白酒中采用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劑(主要是各種香精或香料)勾兌成酒的工藝技術而來的。
利用食用酒精和香精勾兌白酒的做法在國外相當普遍,在白蘭地的生產過程中,就有用傳統工藝白蘭地加酒精和香精配制而成的。有時候為了提高口感和增加顏色,還可能在酒體中加入糖漿、甘油和焦糖色。
新中國誕生初期,因為糧食短缺帶來的傳統白酒稀缺,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利用食用酒精和各種香料或香精以及傳統發酵而成的原酒勾兌而成的白酒。由于食用酒精和香味物質中含有少量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醛、酸、丙三醇之類,會讓人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等酒醉癥狀。人們對這種白酒頗有微詞。
更有一些無知且無良的黑心酒商,采用工業酒精劇毒的甲醇進行勾兌,才會造成那些影響惡劣的假酒害人事件。
不了解內情的人們恨屋及烏,對勾兌本身產生了惡感,甚至談“勾”色變,著實冤枉了勾兌這種工藝。
茅臺酒是怎樣勾兌而成的?
事實上,純糧釀造的白酒,在進行勾兌時,是不加入香精之類食品添加劑的,就是用不同度數、不同生產批次、不同時間釀造的基酒互相之間進行勾調,即所謂的“酒勾酒”。
以茅臺為例,茅臺酒的釀造過程一共會取七次酒,勾兌則主要是以第二至六輪次的酒為主,用醇甜酒作基礎酒,香型酒作調香酒。第一次酒和第七次酒用作調味,一次酒加入后,味甜,放香好;七次酒加入后,糊香好,苦不露頭,后味長。但頭尾酒的勾兌量必須適當,少了起不到勾兌的作用,多了則會造成后味澀或糟味重,影響酒的風格。在勾兌中,各種酒都起特殊作用,它們互相取長補短,構成了茅臺酒特殊完美的風格。
茅臺酒的勾兌是在釀造完成陳放滿三年之后才進行的,而且是先勾基礎酒,再調香調味;先小型勾兌,再大型勾兌。
小型勾兌,是指將不同香型,不同輪次,不同年齡(必須是陳放三年以上)的酒,按大批量勾兌容量比例縮小取樣,根據其香味特點,按照茅臺酒的標準,進行勾兌調制。
小型勾兌完成后,將樣品搖勻,放置一個月,與標準樣酒對照,若質量不變,即按小型勾兌的比例進行大型(大批量)勾兌。大型勾兌完成后的樣品再與標準樣酒對照,如符合茅臺酒的質量要求,即將勾兌后的酒密封貯存。一年后,再將此酒樣送檢驗科進行檢驗,如達到或超過出廠酒的標準,才可送包裝車間包裝出廠。
可以說,茅臺酒的“勾兌”工藝是保持茅臺酒質量和風格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這一環如若出了偏差,則會直接影響酒質,不可不慎。
原漿就一定好喝嗎?
所謂原漿,其實就是原酒,即在蒸餾過程結束后得到的酒,也叫基酒。原酒的度數通常都在70度到85度之間,茅臺的原酒度數略低,也在52度到57度之間,酒精度數過高,并不適合直接飲用。市場上常見的原漿酒度數一般都很高,正緣于此。
而且,由于原漿酒沒有經過勾兌、組合、調味,其風格口感上比較單一,缺乏成品酒豐富的口感和持久的香氣。如果是頭尾所取的酒,口味都偏辛辣嗆澀,或糊味略重,口感并不好。
況且,不同批次的原酒口感、質量也各有差別,缺乏穩定性和一致性。廠家無法控制每瓶酒的味道,既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更為市場監管和質量控制也帶來了不利因素。
因此,原漿未必真佳釀,勾兌精心出瓊漿。純糧釀造是好酒的根本,但巧妙勾兌也并非摻假。勾兌酒不等于劣質酒或假酒。愛酒的消費者還是要多見多聞,才不會被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