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黔西南雖已入秋,但烈日高照,仍是炎炎夏日的景象。
興義市義龍新區德臥鎮團山堡村67歲村民陳江(化名)大汗淋漓,但仍止不住他滿臉的笑意。他正將翻曬好的紅高粱裝袋,運往就近國臺原糧收購點,兩車紅高粱收入過萬元。
自8月上旬以來,國臺在貴州多地優質紅高粱陸續成熟開鐮收割,漫山遍野的紅高粱枝頭紅得壓彎了腰,一串串籽粒飽滿的高粱穗壓彎了枝頭,微風吹過,鋪開了一層層深紅穗浪。
采收畫面映紅田間,身影忙碌“地頭”,農戶們趁著晴好天氣忙著采收、晾曬、銷售……豐收的喜悅溢于言表。
貴州當地的紅纓子糯高粱因為糯,所以粘性高,在釀酒的時候,它更容易與酒曲中的微生物形成“磁場”,相互吸引。不僅如此,因其顆粒堅實、飽滿、均勻,粒小皮厚的特點,方才更加耐高溫、耐蒸煮,這就有利于糧食全面完整的進行發酵,經得住國臺酒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的正宗大曲醬香酒工藝。
可以說,紅高粱,不僅是國臺酒品質的有力保障,也是種植戶致富增收的“香饃饃”,更是一幕幕鄉村振興的“美妙音符”。
據介紹,國臺在2009年便開始推動高粱基地建設,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的三級管理模式,主要圍繞核心產區推進。2011年高粱基地建設已現雛形,建成高標準化紅高粱種植基地5個,約7.5萬畝。
截至今年,國臺高標準化紅高粱種植基地已經擴散到遵義、安順、黔西南等地,種植面積達10萬畝,合作農戶1萬余家。
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國臺將發展高標準化紅高粱種植基地20萬畝。
事實證明,高標準化紅高粱種植基地的建設,除了保障國臺酒的高品質之外,也是國臺掌控優質原糧“戰略資源”,提高品牌美譽度、高質量發展的有力保障;其背后,更是國臺積極響應中央號召、與地方政府共同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切實舉措,并用工業反哺農業,帶動當地鄉村經濟發展。
紅高粱種植連接了種糧人、釀酒人、賣酒人,連接了一二三產業,推動紅高粱基地高質量建設,既是釀酒產業、企業的發展要求,更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一株紅高粱,撬動鄉村振興夢。
多年來,通過高粱種植,國臺帶動了5個縣(市)建檔立卡脫貧戶2000余戶12000余人,戶均收入6000元。截至2020年,直接帶動2萬余種植戶致富增收,3萬余農戶受益,戶均收入8000元。
今年,國臺在黔西南規劃種植面積6萬畝,計劃收購1萬噸。目前,已簽約農戶9602戶,建檔立卡脫貧戶預計1700戶,總產值預計6600萬元。
當然,成績固然可喜,但過程中的努力更值得銘記。
在貴州漫長的高粱種植史中,產量有限一直是痛點。為保證高粱高品質和種植戶致富增收,實現鄉村振興夢。國臺不斷試驗,不僅選用了品質更好、產量更高“臺糯9號”紅纓子高粱種,也精心為農戶設計了“三不愁兩保障”的惠農方案。
通過免費為種植農戶提供種子、免費提供肥料,免費提供技術指導等方式。使得高粱種植農戶種子不愁、肥料不愁、技術不愁。實現企業釀酒原料有保障、種植農民收入有保障。極大助力當地打造“一鎮一特”紅高粱產業集群打造。
如每年4月-7月,在高粱生長期,國臺就會派駐基地管理員,對高粱基地進行日常管理維護。國臺采購部、品控部聯動配合,每月前往基地考察指導,開展管護巡查工作,獲取基地的標準樣品,及時了解基地高粱的產量、質量情況,做好全過程技術指導。
今年7月,作為國臺酒用高粱標準化示范基地之一,安龍縣阿興村高粱進入抽穗灌漿期,國臺技術人員身體力行前往基地,給種植戶們講解高粱抽穗期和灌漿期的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管護技術,指導農戶排洪,以免農戶的高粱受到損失。
隨著高粱即將成熟采收,國臺在持續做好管護技術指導的同時,還會邀請專家顧問現場做采收的培訓。
多位種植戶反饋:“曾經依靠傳統種植方法,2000畝有機高粱從育苗到移栽需要3個多月的時間,現在有了國臺提供的先進技術,只需要一個多月就可以全部完成,有效促進高粱增產增收。”
高粱的“易種”,加上國臺保姆式的科技服務,阿興村種植戶積極性很高,今年全村種植酒用高粱達到了700余畝。
“好酒是釀出來的,更是種出來的。”這句國臺名言,不僅道出了國臺對品質的堅守,也敘述了國臺不遺余力、積極踐行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