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的時代,溝通交流更成為盛事,古來有之的以文會友,還在夾縫的陽光中倔強滋長,而以酒會友卻可以說是鋪天蓋地之勢。酒桌上流傳有許多關于白酒的喝法俗語,“我干了,你隨意”、“感情深,一口悶”,最常出現的,便是“干杯”了。
那么白酒為何要“干杯”?北京辰溪酒窖覺得如果說喝酒之前碰杯的源頭是為了使酒液能夠交換一部分,在古代的各種陰謀中來保證自身安全,那么喝完之后互亮杯底則是相互之間開誠布公的一種表現吧。
而今很多時候,談生意、交朋友,要先喝一頓再說,酒局上好像不把自己和別人都喝倒就似乎沒有誠意,酒量似乎也成了能力的代名詞。這時候,自然要“干杯”,不僅一杯要“干”,一杯接一杯,杯杯都要“干”,這樣既顯得豪爽、酒量大,也能夠最快速地將人灌倒,大家都醉得暈暈乎乎的時候,自然說什么應什么。
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酒一直是最為豪邁而充滿靈性的部分。在中國人含蓄的情感體系中,白酒是“白日放歌須縱酒”,是“與爾同銷萬古愁”,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即使不是“舉杯邀明月”的自斟自飲,也是家人團聚時的“春風送暖入屠蘇”。慶祝時固然舉觴豪飲,更多的則是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的品賞。
除了酒文化的熏陶,品酒也有其科學依據。古代因為釀酒和蒸餾技術的落后,釀出的酒大多度數較低,喝酒多少動輒以升、斗來計量,而千杯不醉的神話在唐代之后就鮮少能夠看到實例。但是現代白酒的度數二三十度已經稀疏平常,酒局上的高檔白酒更是以46度、53度等高度白酒居多。如果還像喝低度酒時一樣“干杯”,不僅容易醉,還會對身體,特別是過濾酒精的腎臟產生極大的負擔。白酒變“干”為“品”,已經是時代趨勢。
既然是“品”,自然需要進行細致的品鑒。目前我國白酒的品鑒要領和葡萄酒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一起看看吧:
觀色
將酒倒入透明的酒杯,置于光線明亮處,對著白色的背景傾斜,觀察其色澤、透明度、有無懸浮物和沉淀物。
聞香
將酒杯舉起,置酒杯于鼻下二寸處,輕嗅其氣味。先不要搖杯,聞酒的香氣揮發情況;然后搖杯聞香氣。注意在聞的時候,不能對酒呼氣。最好用右手端杯,左手煽風繼續聞。
噴香性
也稱溢香性,噴香性突出的酒,一倒出就香氣四溢,芳香撲鼻,且香氣協調,主體香突出,無其它邪雜氣味,說明酒中的香氣物質較多。
留香性
一入口,香氣就充滿口腔,大有沖噴之勢的,說明酒中含有低沸點的香氣物質較多;咽下后,口有余香,酒后作嗝時,還有一種令人舒適的特殊香氣噴出的,說明酒中的高沸點酯類較多。
或許,我們應該慢慢學會品酒,讓喝酒慢下來。
想了解更多酒窖知識,請點擊屏幕上方“辰溪酒窖工程設計”進入主頁,然后點擊左下方“預約測量”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