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進口酒商陳鵬(化名)向WBO講述了自己正在經歷的一場法律維權行動。陳鵬代理了某法國酒莊的一款葡萄酒,是該產品在中國的獨家代理。去年,陳鵬在市面上看到,有與自家這款小有名氣的產品極為近似的一款葡萄酒在流通市場售賣,這款酒來自同一酒莊,正標極其近似,但背標顯示來自B進口商,陳鵬購買品嘗后發現原酒的品質也不差。
“我們的正常經銷單價為100元,而這款B進口商的相似產品稍稍便宜一些,為80元左右。”陳鵬說。
陳鵬指出,他曾以買家身份獲取了這款產品的單證,發現其關單、衛檢等資料都無問題。隨后,陳鵬又找到法國酒莊,對方則稱未出口過相關產品給其他中國進口商,但有出口到其他國家,同時也在法國銷售。
“在交涉中,B進口商聲稱自己的酒就是來自法國的一家酒商公司,并提供了酒商公司與酒莊給予他的授權書。”陳鵬說道,“我們拿授權書給供貨商查看過,酒莊表示從未出過這份授權書。而且,授權書中竟出現了好幾處錯別字,這是不應當發生的。”
陳鵬告訴WBO:“我們懷疑,這款產品要么是平行進口貨,要么就是小標簽酒。畢竟它的各種單證都十分齊全。而出現錯別字的授權書,讓我們更加懷疑是小標簽酒。”
小標簽酒,指一些進口商利用保稅區擁有二次加工的功能,從海外進口貼有一個僅有級別、產地、地址等基礎信息的小標簽的葡萄酒,至保稅區后再按照客戶要求,貼上客戶想要的標簽的運營模式。而這種經營模式可以提高周轉率,但誕生以來卻被一些酒商詬病有侵權的漏洞。
陳鵬指出:小標酒目前存在著監管漏洞。一些產品從法國通過小標的模式,原瓶進口,再在國內貼想要的標。有的是重新設計一款標,有的甚至貼其他產品的標。為了放大商業利益,去鉆兩邊法律的空子。
WBO也嘗試對小標酒的加工流程進行了解。首先,小標酒是在保稅區中進行貼標,進出保稅區的批次、數量都留有單證。但對于標簽的知識產權問題,一個口岸做小標簽酒的公司負責人表示:“海關是不對標簽進行審查的,而是由我們企業自己進行審查。據我了解,部分酒商還在保稅區內修改小標簽酒的酒精度與級別。”
某法國大型葡萄酒廠的中國區代表就指出:“此前,有進口商采購我們的小標酒,拿去要貼近似于拉圖的正標,被我們知曉之后予以拒絕。據我們所知,該產品用于貼標的保稅區不對知識產權問題進行把關。如果廠家不拒絕,這樣的擦邊球葡萄酒就會在市場流通。”
不過,也有進口商表示當地口岸會進行審核,一名有經營小標簽酒業務的進口商彭磊(化名)表示:“我公司所在的口岸,相關部門要對知識產權進行審核,貼有問題的標簽如擦邊拉菲、拉圖的,是無法出保稅區的,但確實有的口岸可能欠缺葡萄酒專業知識,沒有審核出知識產權的問題,從而出現漏網之魚。”
就此,WBO也采訪了非常熟悉葡萄酒定制業務的林浩明(化名)。林浩明在了解上述情況后指出:總體而言,小標簽酒是在保稅區監管之中二次加工,公然做套牌酒可能性不大。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了解了該事件之后,表示這款酒是來自保稅區小標簽酒的可能性較大。“首先,若是國內灌裝的套牌酒,酒質往往非常差;其次,疑似被侵權的產品本身也并非擁有較大名氣,去模仿它做一個近似的酒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小標酒提供商與監管部門也不一定能夠審核得出來。而至于存在錯別字的授權書,則可能是進口商為了應訴而變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