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啤酒漲價的呼聲愈來愈高,受生產成本等因素影響,啤酒漲價的風潮愈演愈烈。但是,啤酒漲價給啤酒企業帶來了什么?啤酒漲價后,啤酒企業尤其是中小啤酒企業果真面臨發展的春天嗎? 啤酒行業的漲價風潮持續下去,必將引起一場行業洗牌。事實上,啤酒企業的品牌建設并不盡如人意。
釀酒行業“十五”計劃和2015年規劃明確指出,積極扶植民族啤酒工業和民族啤酒品牌,提倡人喝啤酒、啤酒企業生產自己的品牌,力爭到2015年形成2-3個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頭牌。雖然,在品牌建設的道路上,啤酒業可謂各顯其能,“青島啤酒”也蜚聲海外。
但是,“一花獨放不是春”,現今500多家啤酒企業的上千種品牌還大多身藏閨中,有的則是曇花一現。
那么,的啤酒品牌建設之路如何走?筆者從符號學的視角,來解讀的啤酒品牌建設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
品牌現狀: 良莠不齊,重視程度不夠 自1900年,俄國人在建立前列座啤酒廠至今,的啤酒工業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當然,啤酒企業的品牌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出現了“青島”、“燕京”、“雪花”這樣的啤酒品牌。但是,他們的總產量還不到我國啤酒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啤酒品牌的現狀的確令人憂思,500多家啤酒企業,上千種品牌,甚至連一些年生產能力在10萬千升以下的中小啤酒企業也有幾十個啤酒品牌。
目前,比較的啤酒品牌有“青島”、“燕京”、“雪花”、“珠江”、“藍帶”、“金星”、“藍劍”、“惠泉”、“金威”、“漢斯”、“生力”、“活力”、“藍牌”、“圣泉”等。筆者曾經私下采訪過河南省一家年產量一萬多千升的私營啤酒企業的老總,問他對啤酒品牌的看法。他說,他們那個地方的老百姓喝啤酒,只認價格,不認品牌,根本不懂什么是品牌。酒廠生產的啤酒在他們所在的縣鄉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到了夏季,產品更是供不應求,他認為沒有必要做什么品牌建設。筆者敢說,像這樣的啤酒企業,肯定還有很多。
品牌建設:缺乏穩定性 品牌不是等同于一個注冊的商標或名稱,它是憑借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建立的穩固而可靠的關系存在的。這種關系,通過長時間培育,在消費者生活中占據了穩固的地位,地位的高與低取決于品牌的一致性行為。品牌的一致性,會在消費者大腦中留下清晰的印記,這是消費者做出購買行為的基礎,也是建立品牌與消費者之間良好關系的基礎。
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曾說:“一個成功的品牌,應該在品牌和消費者之間創造一種‘愛’,設計一個持續、一致并具有情感價值的故事是較重要的,而不少啤酒的品牌建設相對缺乏感情和愛。” 事實上,的啤酒企業在品牌建設上存在著一些誤區,較明顯的就是品牌缺乏穩定性和一致性。根據筆者調查,在品牌的穩定性上,做得最好的是“青島”和“燕京”。就拿標簽來說,標簽對于啤酒就是一件漂亮的服飾,是品牌傳播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