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著悠久的酒文化歷史,隨著釀酒技術的不斷改進酒的種類日益繁多質地愈發醇厚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和歡迎。
隨著酒文化內涵的豐富,我國古代的人們在飲酒之時大多喜歡為其所飲之酒叫上一個別稱或雅號。
而被古人奉稱的這些不同的酒的稱謂,其中大多數都有一定的歷史由來。
或引經據典由歷史典故演繹而來,或根據其所唱飲之酒的口感、功效、用途,酒的液體所呈現的顏色、濃郁程度等。
或根據此酒的釀制方法、釀造原料的構成等等而定。
隨著飲酒之風的盛行這些別稱或雅號逐漸流行開來并廣泛地流于民間,使酒文化的內涵更具特色。
不斷豐富,在眾多的文學作品中亦多有出現。
中國酒文化舉世聞名,在國內的酒中品種繁多,數不勝數。
例如,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酒:汾酒、瀘州老窖、茅臺酒、西鳳酒;
在四川號稱“六朵金花”的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沱牌曲酒、全興大曲(水井坊)、郎酒;貴州的茅臺酒;山東煙臺的張裕葡萄酒等等。
由于文化的傳播,文人墨客乃至老百姓慢慢地都對酒起了很多美譽別稱。
“歡伯” :
因為酒能消憂解愁能給人帶來歡樂,所以就被稱為歡伯。此別號最早出在漢代焦延壽的“酒為歡伯,除憂來樂”中。
金代元好問在《留月軒》詩中寫道,“三人成邂逅,又復得歡伯。”
“掃愁帚”,“釣詩鉤” :
宋代大文豪蘇軾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要當立名字,未用問升斗。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
因酒能掃除憂愁,且能鉤起詩興,使人產生靈感,所以蘇軾就這樣稱呼。后便以“掃愁帚”,“釣詩鉤”作為酒的代稱。
“般若湯” :
佛教徒用的隱語。佛家禁止僧人飲酒,但有的僧人卻偷飲,因避諱,才有這樣的稱謂。
蘇軾在《東坡志林道釋》中有,“僧謂酒為般若湯”的記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對甘肅皇臺酒的題詞“香醇般若湯”,可知其意。
凍醪:
“雨侵寒牖夢,梅引凍醪傾。” (杜牧《寄內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凍醪,即春酒,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詩?豳風?七月》:“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宋朱翼中《酒經》:“抱甕冬醪,言冬月釀酒,令人抱甕速成而味薄。”
流霞、霞液:
“愁人坐狹邪,喜得送流霞。”(庾信《衛王贈桑落酒答奉》)“霞液朝可飲,虹藝晚堪食。”(吳筠《游仙詩》)傳說項曼都好學仙道,后隨仙人上天,飲流霞一杯,數日不饑。事見王充《論衡?道虛》。后以“流霞”、“霞液”指美酒。
中國酒的別稱包括屠蘇、杜康、歡伯、杯中物、秬鬯、白墮、凍醪、壺中物、醍醐、黃封、清酌、昔酒、縹酒、青州從事、平原督郵、曲生、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曲蘗、茅柴、香蟻、浮蟻、綠蟻、碧蟻、天祿、椒漿、忘憂物、掃愁帚、釣詩鉤、酒兵、般若湯、清圣濁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