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端午文化不僅在中國民間盛行,在世界上各地也非常有影響力。
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一詞的由來
“端午”二字最早出現在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中:“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稱為“端五”。
“午”: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
濃情端午節
端午節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習俗甚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
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采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拴五色絲線、薰蒼術、佩香囊等。
這些節俗圍繞著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愿望。
端午節期間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品味“粽”情
由于端午節在從古至今的發展演變中與很多民俗融為一體,因此,受地域文化的影響,風俗習慣上也有很多差異。
粽子南北方差異
北方人包粽子多以紅棗、豆沙為餡兒,口味偏甜;南方人包粽子多以咸肉、咸蛋黃為餡兒,口味偏咸。
煮雞蛋南北差異
北方煮雞蛋一般與粽子一起煮,南方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
端午吃“五黃”
江浙一帶端午節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鴨蛋黃、雄黃酒。
地域文化的差異,讓端午節的習俗也變得豐富多彩,但出“粽”的端午節,除了吃一些傳統美食:吃粽子、吃雞蛋、吃“五黃”等,當然也少不了美酒相伴,最后,就讓美酒來開啟與家人、朋友的小歡聚,共同品味端午節的粽情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