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亦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全年里白天最長的日子,“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唐.韋應物《夏至避暑北池》)。當夏至來臨,南風習習池水高漲,花草繁茂,高樹上有了蟬聲,麥穗也黃了,同時,黃梅雨季也拉開了序幕。
夏至和冬至一樣,屬于重要的節日。據宋人龐元英的《文昌雜錄》所稱,宋代的官方要放三天假,讓百官回家休憩,好好地洗澡、娛樂。
而《遼史》中亦說:“夏至日謂之‘朝節’,婦人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納涼,香囊可除汗臭。有雅興的,講究泛舟賞荷、柳蔭高臥,優哉游哉!
文人墨客自然是講究去清涼地避暑的: ....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唐.韋應物《夏至避暑北池》)
同時,他們還要設宴飲酒,品香甜的米粽,吃各種鮮蔬美肴:“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簡竹嫩,炙脆子鵝鮮..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解... (唐.白居易《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而農家在夏至節“取菊為灰以止小麥蠹”(梁.宗慎《荊楚歲時記》)。民間相傳在夏至這天,疤菊葉燒成灰,撒在小麥上,可以消除蟲害。
夏至節食棕”(《荊楚歲時記》),這是古代湖南夏至節主要享用的食品,并不僅僅只是端午吃粽子。而江蘇人則吃豌豆糕。
“夏至節,人家研豌豆粉,拌蔗霜為糕,饋贈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蛀夏(不生疾病)”(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而北方人,則吃面,正如民諺云:“冬至餛飩夏至面。”
而寺廟里的的僧尼,在包括夏天在內的三個月九十天里,必須“禁足”,不能云游四方,稱為“結制",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卷三“僧寺結制”一則里說:“四月十五日結制,謂之“結夏。
蓋天下寺院僧尼設祭供佛,自此僧人安居禪教律寺院,不敢起單云游。”宋僧高峰原妙禪師,在《結制詩》中寫道:“封卻柱杖頭,結卻布袋頭,大家團欒頭,赤眼火柴頭。嘎!正是冤家共聚頭,不妨頭上更安頭。”
自夏至后的九九八十一天里,老百姓的生活場景,盡現《夏至九九歌》中:“夏至后,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
爭向路頭宿: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人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