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公路沿線,立著一座歷經風霜的村莊—阿依村,村民們以種植水稻和包谷為生,生活安逸恬淡。這個看似普通安靜的村莊,在抗戰時期卻是一條重要的“生命線”,一直將軍需液體燃料源源不斷地輸送至云南各地,用自己的力量支持著抗戰。
1931年,抗戰全面爆發,政治、軍事中心逐漸向西南轉移,加之西南各省又多以公路運輸為主,因此對能源的需求量迅速增長,在當時,燃料只能依靠進口來保證供給。滇緬公路的中斷,導致油料運輸只能依靠“駝峰航線”,而飛機的小運輸量,不僅無法滿足軍需,甚至連民用油都鬧起油荒,而那個時候的汽油與血是一樣的珍貴。因此動力酒精的消耗便不停的增長,為了能更快的生產出大量動力酒精,云南酒精廠應運而生。
經過反復考察研究,大板橋阿依村,周圍有大量的水稻和包谷田地,這無疑為村莊披上了一層天然“保護衣”,可以更容易的躲避日本飛機,而這些原材料又可以直接利用來制造酒精,因此云南酒精廠的最佳選址敲定,當時酒精廠的大門離公路僅有100余米,非常方便貨車拉進原料和拉出酒精。
據史料顯示,云南酒精廠以生產濃度在96%以上的動力燃料酒精為主,年產量約在30萬加侖左右,主要提供給當時的駐昆軍事機關,美軍駐華陸軍供應處、航空委員會、駐昆兵工廠、滇緬公路局等單位是當時用量最大的單位。抗戰勝利后,國外石油制品的輸入漸漸恢復,動力酒精的必要性慢慢降低,一些民營酒精廠也逐漸關閉或轉產,結束歷史使命的云南酒精廠移交省營。
解放后,云南酒精廠歷經醫院與小學的變革,最終沒有逃脫被拆除的命運,廠里所有房屋都被改建成學校住房和教室,遺址已經失去原先的樣子。但它對當年革命作出的貢獻無法磨滅,在當時的艱苦條件下不斷的出產動力酒精,保障了戰時能源供應也解決了燃料匱乏的危機,沒有讓戰時交通陷入癱瘓,為抗戰的最后勝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本文選自《中國酒業》雜志2015年第08期)
免責聲明:本公眾平臺轉載自其它媒體或個人的文章,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我們將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來源和原創作者,如果文章作者認為本公眾平臺某部分內容有侵權嫌疑,敬請在5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通知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