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香的美酒與芬芳的瓜果一直以來都有著發乎自然的親密聯系。細究其因的話,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一方面是由于它們之間有著迥異但又相映成趣的芬芳香氣,使得很多瓜果成為了極佳的佐酒之物;另一方面則是由于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獨具心思的古人嘗試過以各類瓜果來釀造美酒,而且他們的諸多嘗試還得到了一些足以流傳后世的成果。
古人將“斗酒雙柑”視為文人酒興、雅興、詩興結合的最佳案例。唐代文人馮贄在《云仙雜記·俗耳針砭詩腸鼓吹》中引《高隱外書》言:“戴颙春攜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戴颙帶著一斗酒和兩顆黃柑入山游玩,人們問他欲往何處,他回到道:要去山里聽黃鸝鳴叫聲。明代文人陳所聞在《駐馬聽·贈羅羅浮》曲中倒道出了其中的奧秘:“不羨榮名,愛的是斗酒雙柑聽鳥聲。”攜美酒入山林,還有芬芳柑橘和婉轉鳥鳴佐酒,可謂悠閑雅致至極。
黃柑釀酒也是古人的一大發明。宋代蘇軾有《洞庭春色賦》一首,他在這一篇賦的序言中寫道:“安定郡王以黃柑釀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序言中提及的“安定郡王”就是蘇軾好友趙德麟之父。趙德麟(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元孫,初字景貺,蘇軾為之改字為德麟,后襲封為安定郡王)與蘇軾交往甚密,曾將其父親手釀制的柑酒送給蘇軾品嘗。蘇軾品嘗過后,便寫下了著名的《洞庭春色賦》。
此后,趙德麟多次送黃柑酒給蘇軾,蘇軾也多次寫詩回贈,答謝趙德麟的好意。如在《次韻趙德麟雪中惜梅且餉柑酒三首》中就多次夸贊黃柑酒的滋味:“偶逢白隋爭春手,遣入王孫玉斝飛。”“千花未分出梅余,遣雪摧殘計已疏。”也正是由于蘇軾的不吝夸贊,使得黃柑酒在歷史上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如明末清初詩人尤侗便在《滿庭芳其二·游婁東張氏園》中寫道:“羈棲客、苦無柑酒,獨坐吊殘春。”羈旅之客,無酒無友,內心孤凄可見一斑。
黃柑酒之所以美味的原因也與其釀造原料:黃柑有著莫大的聯系。宋代詩人范成大在《吳郡志》中提到:“真柑,出洞庭東西山,柑雖桔類,而其品特高,芳香超勝,為天下第一……安定郡王以釀酒,名洞庭春色。”正是由于洞庭湖附近所產的黃柑品質極高,芬芳可堪為天下第一。其所釀之酒才能如此美味,令蘇東坡都為之傾倒。
柑酒滿杯,獨有一種悠然的況味。杯中之酒不僅有著醇香芬芳,還有那“舉杯即有清風入懷”的悠然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