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研究所新發現:“喝酒臉紅皆因吃大米” 在我們的身邊,時常可見一些人喝酒后滿臉通紅,他們常常被調侃為“千杯不醉”。然而較近,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通過對乙醇脫氫酶的研究發現,在東亞人群中,喝酒臉紅的人攜帶了發生基因突變的乙醇脫氫酶,而這種突變基因竟是來自我們食用了上萬年的水稻。日前,《進化生物學》期刊登載了這一研究成果,《科學》雜志也在欄目中對其進行介紹。
為什么喝酒會臉紅? 乙醛致擴張 很多人認為,喝酒臉紅是酒精導致的,其實不然,是乙醛!乙醛具有讓擴張的功能,擴張會引起臉色泛紅甚至身上皮膚潮紅等現象,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上臉”。
宿兵在研究中發現,攜帶這種變異乙醇脫氫酶的人,代謝乙醇(酒精)的能力是普通人的100倍。他們喝酒時,能快速地將乙醇轉化為乙醛,從而使得乙醛在體內大量積累。
研究結果顯示,亞裔黃種人中,有一半的人帶有突變的活性低下的乙醛脫氫酶2,而白種人都沒有這個突變體。酒精被乙醇脫氫酶轉化為乙醛后,由于乙醛脫氫酶2不能及時將乙醛轉化成乙酸,較終分解成對人體無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造成乙醛積累,導致臉紅。
哪里人喝酒多“上臉”? 江浙地區接近 宿兵介紹,為了揭開變異乙醇脫氫酶的來歷,他們在的38個民族中選取了2275個樣本,對他們體內的變異體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江浙地區接近的被調查者體內有這種變異體;西部60%~70%的被調查者存在這種情況;而在藏族的被調查者體內,具有這一突變基因的比較少,只有14%。
研究還發現,在歐洲白人和非洲黑人中,這種變異體非常稀有。“這個現象說明,可能是東亞地區的某種因素導致變異體在東亞人體內擴張,我認為產生這一基因突變的原因可能是東亞人群自然選擇的結果。” 何時發生基因突變? 新石器時代 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宿兵發現,突變的乙醇脫氫酶和我們日常食用的水稻有密切的聯系。
“通過系統地研究,我們發現,這種變異體在東亞人群中的分布和起源時間,與南方新石器時代早期水稻的種植及其擴散模式非常吻合。是世界上較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大約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考古學研究已經證明,南方發酵大米和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水稻種植的早期,即9000年以前。” 宿兵說,從人類進化的歷史長河來看,新石器時代標志著農業文明的出現和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特別是由于水稻和小麥等主要農作物被馴化,人類的食物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就在這一個時期,人們的身體出現了這種基因突變,導致人體出現“酒后臉紅”。隨后,攜帶這一突變基因的人數越來越多。“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人們利用大米,經過發酵制作米酒等酒類制品。米酒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但其中的乙醇(酒精)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嚴重時還會產生眩暈等不良反應。而喝酒臉紅這種現象阻止了飲用者過量喝酒,從而減輕乙醇對身體的危害。這恰好符合自然選擇的推斷,結果導致了變異體在過去1萬年間隨著水稻種植的推廣在東亞人群中迅速擴散。” 研究的啟示何在? 臉紅是抗議信號 對于研究的意義,宿兵表示,該研究是目前報道的僅有的幾個人類對食物變化分子適應的例子,為了解新石器時代以來人群遺傳結構的變遷以及自然選擇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喝酒臉紅并非什么‘千杯不醉’,而是身體不適反應發出的抗議信號,所以我們一定懂得自己的身體要求適量飲酒,避免身體受到損傷。”
研究引發不同反應: 假設“較為合理” 結論“可能錯誤” 昆明動物研究所“水稻導致喝酒臉紅”的研究結論引起了科學界的不同反應。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人類學家克諾說,這一研究顯示了人類的文化在人類演化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變革力。此前就有研究顯示,農業的出現和人體內一些酶如化解淀粉的淀粉酶,以及乳糖酶等基因的出現,都存在一定的聯系。
不過,也有科學家對這一較新實驗持保留態度。美國耶魯大學的克蒂認為,這個研究小組所做的假設是“較為合理”的,但到目前為止,還只是在假設階段而已。對于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科研小組是否正確地核對了基因突變的時間,他表示懷疑,因為這和其他科學家此前估計的時間相差了至少3000年。英國倫敦城市大學考古學家福勒則認為,研究人員如果只是單獨地將基因突變的發生和水稻種植的普及聯系起來,這可能是錯誤的。福勒還表示,如果研究人員將分析局限在時代稍晚一些,即大約8000年前,也就是水稻已經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時的考古學證據中,那么可能會發現導致亞洲人臉紅的原因就不止大米了。新華網 “上臉”足以造成變 全世界大約有10億人在喝酒后會臉紅,這是因為他們攜帶可造成體內酒精代謝酶——乙醛脫氫酶2(ALDH2)惰性的變異基因,消化乙醛的辦法只能依靠肝臟里的氧化酶P450。P450特異性比較低,只有當肝臟里乙醛積累太多的時候,它才會慢慢“工作”,效率很低。
眾所周知,乙醇、乙醛和乙酸中,對人體有危害的就是乙醛。醛類化合物活性很高,可以鏈接生物大分子細胞,毒性很強,對細胞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喝酒造成的乙醛濃度雖低,但時間長了也足以造成變。
“上臉”可喝點蜂蜜水 之所以說喝酒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是因為乙醛對血管有擴張作用。但酒精不但不能降低血管疾病,反而會增加患冠心病和糖尿病的風險。
醫學專家提醒大家,一旦發現“上臉”時,不妨喝點蜂蜜水。蜂蜜中含有一種特殊的果糖,可以促進酒精的分解、吸收,減輕癥狀;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或吃些甜食、蛋白類食物,增加血糖濃度,緩解酒精對人體的損害;酒后及時喝果汁或糖水,可對肝臟起到保護作用;吃點猴頭菇,它可以保護胃黏膜不受損害;糖醋菜的解酒效果也不錯,因為醋和酒能在體內形成乙酸乙脂,有解酒作用;飲用牛奶也可延緩酒精在胃內的吸收,并保護胃黏膜不被酒精損傷。特別要注意的是,我國南方人體內乙醛脫氫酶突變的比例比北方人高,所以南方人的肝更多發。
“白臉”小心酒精中毒 有些人喝酒越多臉越白,但是,喝到一個點突然不行了。這樣的人體內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全都沒有,其主要靠肝臟里的P450慢慢氧化,分解乙醇(酒精)。正常情況下,當體內的酒精濃度超過0.1%時,他們就會昏迷——0.1%的酒精濃度,對大多數南方人來說是半斤(250克)白酒,而北方人由于體形較大,可以喝到8兩(400克)到1斤(500克)白酒。喝酒越多臉越白的人,喝酒最好不要超過半斤,不然有急性酒精中毒的可能性。
什么樣的人是酒簍子? 如果一個人既有高活性的乙醇脫氫酶又有高活性的乙醛脫氫酶會怎樣呢?他就是傳說中的酒簍子!如何判斷他是不是酒簍子呢?看他是不是大量出汗。因為如果兩個酶都是高活性,酒精會迅速變成乙酸,進入TCA循環而發熱,大量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