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茅臺地域有了深厚的飲酒習俗。1994年初,在茅臺上游的東門河畔發掘的商周時期的酒器——夾砂陶大口樽,證實那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釀酒技術,而且大量存酒、飲酒。對,這個時間,事實上比漢武帝“甘美之”還要早一點——不是一點,而千把年!
2000年前,茅臺流域已經具有了規模性的釀酒生產能力。1992年秋,在茅臺下游一個叫盧缸嘴的地方,發掘了一處漢代遺址。出土文物中,既有可用作食器,也有可用作酒器的甕、罐、碗等,還有酒器----鋪銜環酒壺。這說明,早在漢代,今茅臺一帶就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而且,已經具有了規模性的釀酒生產能力。
700年前,茅臺的釀酒生產力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高度。證據,就是仁懷名酒工業園區榮昌壩宋墓里出土的飛天仙女石刻。
400年前,茅臺酒的回沙工藝成型。學者曹丁在《茅臺酒考》中說,“北宋已開始生產大曲酒,至遲在明代以前,回沙工藝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