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美食,中華民族孜孜不倦地追尋了幾千年,有著許多關于吃的傳說,就算是如今,依然有著關于吃的種種段子,“最不怕物種入侵的國度”這一稱號從來不是浪得虛名。美食不僅滿足我們的胃口,也是國人引以為傲的名片。這其中,也包含著華夏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美酒。
關于美酒與美食的關系,中華吃貨們早在多年以前就為我們講述清楚了。飲食,邊飲邊食。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從其誕生的那天起,“飲”和“食”就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在吃與喝的搭配上,我們必須感謝歷史上的那些吃貨先輩們,正是他們的苦心孤詣和孜孜以求,才讓我們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中國的白酒邂逅上美食,是怎樣的狀況呢?實際上我們細細梳理后會發現,白酒與美食的搭配往往就是三個原則。
“合理”是飲食的基礎
無論是美酒還是美食,其核心目的都是為人們的健康提供必要的能量和元素,因此,保證健康是白酒搭配美食的必要前提。
白酒中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醇,當乙醇進入體內后,要經過肝臟的分解轉化才能排出體外,這樣一來就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因此在喝酒前,一定要有幾樣能夠保肝護肝的食品。比如糖對肝臟具有保護作用,下酒菜里最好有一兩款甜菜,可以做些糖醋魚、糖藕片、糖炒花生米等。此外,下酒菜里應有含蛋白質豐富的食品,如松花蛋、豆腐、雞肉、排骨、魚等。粗糧薯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和酒精結合,會減緩腸胃對酒精的吸收。其次,這類食物中B族維生素的含量也相當豐富,能彌補大量飲酒對維生素B1造成的損失。因此,炒土豆絲、雜糧外婆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白酒的應用場景往往是社交場合,在這樣的場景上,人們往往習慣于大魚大肉。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能上桌的都上桌,為的就是賓主盡歡,這樣的菜色往往都是酸性食品,為保證體內的酸堿平衡,在餐后用上一些水果和蔬菜也是常常見到的場景。
其實不難看出,在我們的日常配菜中,處處體現出飲食結合的健康原則,只是大家往往說得比較通俗。飯后吃點水果解膩,上點糖醋菜開胃等說法往往都有飲食的健康依據。
風味是飲食的靈魂
飲食,吃的往往就是個風味。
這風味,因為氣候、地域、作物等因素往往有著不同的差別,就像西南地區生活的居民,大多以川菜和黔菜為主。這自然離不開麻辣、香辣、爆炒等一系列元素,其中大部分的烹飪需依靠重油、重鹽、重辣椒和調料的烹飪特點。
其他城市地區一樣如此,上海重糖,珠三角重鮮,北邊及東邊的大部分城市重鹽。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飲食風俗也給了酒與菜不同的搭配風格,對于吃貨們而言確實是難得的多重享受。在保證健康的同時,酒和菜的口感、味道、香氣等一定要彼此促進、彌補、增強,使之更加滿足吃貨們的味蕾和口感偏好。
生活的美妙在于偶得一縷陽光,一天勞頓之后的美食享受,不該過于刻板。而美食與酒的搭配智慧則貫穿于人們的生活之中。
就像國外有葡萄酒講究餐酒搭配,而白酒也有自己的餐酒搭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酒食家餐”來說,能滿足不分中國東西南北的菜品莫過于油炸花生。
花生米與白酒便是這一原則的完美體現。花生米的香脆不但可以大大提升白酒帶給吃貨們的愉悅感,其香氣還能彌補酒香的些許不足;咀嚼時彈牙的口感能帶給吃貨非同一般的愜意和成就感,而酒的剛烈又化解在了花生米富含油脂的柔情之中。
還有就是苦瓜,開水焯一下然后涼拌,下酒吃風味也著實不賴,或者做成苦瓜玉盅,看上去晶瑩剔透,吃起來苦中帶香,加上些許白酒的綿甜,可謂“憶苦思甜”了。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在戰亂饑荒年代可以理解為“吃飽飯最大”,在和平富饒的今天,更多的新新人類理解為“沒有什么比吃好吃的更重要”,好吃,成了衡量飲食好壞最重要的元素,風味,也正是飲食的靈魂。
節奏是飲食的精髓
自然賦予了每樣東西一個獨特的節奏。泉水叮咚,海浪洶涌,麻雀輕啼,蒼鷹嘯空,猿鳴凄慘,虎嘯震山……青松蒼勁,筆直聳立是一種節奏;藤蔓纏繞,盤曲折疊亦是一種節奏。那么,飲食的節奏是什么呢?
這邊筷子還未落下,那邊酒杯已然端起,只可惜菜剛剛入嘴,不得不狼吞虎咽,實則狼狽不堪,更容易壞了節奏。不僅壞了吃東西的節奏影響健康,也壞了酒桌的節奏影響氣氛,更甚者會出現尷尬的“空白期”。
為了保證節奏的通暢,往往有幾種選擇,第一種是花生米、豆腐塊、松花蛋這類體積小巧的下酒菜,夾幾筷子吃下去、聊上幾句、再夾幾筷子、咂一口酒——吃、喝、嘮都不耽誤。反之,若弄個東坡大肘子那種硬貨,剛下嘴咬一口,那邊舉杯了,還得放下丸子、擦擦手、趕緊咽下嘴里四溢的肘子、拿起酒杯、再擦擦嘴……
還有一種方式便是選擇一些吃著費勁的東西。簡單易食雖然方便大快朵頤,但是也容易讓人埋頭大吃,三下兩下便撐得攤在椅子上大叫不行。因此,為了避免易吃太飽喝不下去,便選擇一些鳳爪、豬蹄、羊蹄、鴨頭、兔頭等食物,味道重,卻不容易吃,更有助于掌握喝酒節奏。
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節奏,每一道菜、每一杯酒便是大節奏中的陣陣鼓點,共同交織成一曲曲美妙的餐飲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