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蜀地美酒多。
四川作為我國的著名產酒大省,其地處盆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物質資源,為釀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這里地形閉塞,熱度聚在低洼處,空氣濕潤,非常適宜菌落生長,發酵力強,所以酒曲的質量也很高。
因而釀出的好酒數不勝數,其中不乏名揚天下之輩,像現今赫赫有名的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等等皆出自此地。
說到劍南春想必連那些平日里滴酒不沾的人都耳熟能詳,足以見其聲名遠揚。而它一母同胞的綿竹大曲,認識的人就寥寥無幾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80年代綿竹大曲就已經是川西白酒的一方霸主,當時的酒桌飯局上可以沒有茅臺,但不能沒有它。
但如今的它卻因深陷勾兌危機中,口碑毀譽參半,地位尷尬。明明曾經是天之驕子耀眼奪目,為何卻一夕隕落,自甘墮落到跟香精酒為伍的地步?
它的沒落,與其同根同源的劍南春有著割不斷的關系。
輝煌過往 歷歷在目
綿竹大曲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釀酒師以清冽甘甜、清瑩純凈的玉妃泉水為引,釀造出清醇味甘的美酒,深受人們喜愛。
到唐朝時此酒被指定為宮廷用酒,因綿竹屬于劍南道境內,唐代人又喜歡用“春”來為好酒命名,便得名“劍南燒春”。
相傳酒仙李白也為其傾倒,不惜將身上穿著的衣服贖予酒家也要品嘗美酒。唐代史書《唐國史補》中,關于當時名酒的記載便有其身影:“酒則有……劍南之燒春”。
甚至陸游在書中評價其:“綿竹清露,大曲是也。夏清暑,冬御寒”,所以它又名清露大曲。兩大才子都為其折腰,足見當時其流行的盛況。
到了清康熙時,隨著朝代更迭,綿竹酒也隨之載沉載浮,期間它名字也幾度更換,大曲酒、清露酒等等都是它的曾用名。
當時民間有一個姓朱的人,他考慮到綿竹的水質好,便移居此地,開設酒坊。
朱家酒坊生意紅火后,慢慢地周圍又出現了三家大酒坊,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這就是綿竹酒廠的前身。
百年更迭,綿竹酒廠不斷地合并擴大規模,增加產量,從清末的17家酒坊一度發展到31家,規模增長了一倍。
在這期間也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1922年獲四川省勸業會一等獎,1928年的四川省國貨展覽會獎章。綿竹大曲也由此一步步走向全國,聞名遐邇。
一朝沒落 棄如敝履
風頭正盛的它迎來了一個晴天霹靂般的變動,那時雖然它知名度高、口碑好,但它一直走的是親民路線,價位低,相比較高端酒品牌盈利不高。
為了打開高端酒的市場,酒廠將釀酒配方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改良,推出了高端品牌劍南春。隨后訂單接踵而至,營業額連年攀升。
1979年,劍南春一舉奪得第三次評酒會“國家名酒”的稱號,順利成為八大名酒之一。自此將重心完全轉移到了它的身上。
綿竹大曲因此不再被重視,連白酒黃金發展期的末班車都沒趕上,品質也大不如前,口碑逐漸崩壞后市場逐步縮小,從此一蹶不振、萎靡潦倒。
和綿竹大曲一樣在高峰時,因酒廠調整策略而黯然離場的,不在少數,像全興大曲,也是因為酒廠資源過多地傾向水井坊,從而導致難為無米之炊的它漸漸陷入泥潭。
但也有一些品牌在陷入困境時,選擇逆風而上,像貴州“兩只花”之一董酒,在陷入低潮時,依然始終堅守品質,慢慢地時來運轉。
由此可見,在困難面前,不焦不躁,堅守初衷,嚴格把控酒的品質,才能守到云開月明的時候,貴州的木臺厚道酒就是如此。
它出身不凡,是茅臺老廠長李興發愛徒馮小寧的得意之作,馮老身為國家級評酒師、曾在茅臺廠工作30余年,在業內和季克良等人齊名,有著“茅臺八仙”之一的稱號。
因而這款酒在原料選擇、釀造工藝上都與茅臺保持一致。
原料選用茅臺鎮特有的紅纓子糯高粱,其皮厚、堅實耐翻炒,充分發酵后慢慢形成純正的醬香味。又因其糯性極強,所以釀出的酒香氣濃郁、醇厚細膩。
它采用12987大曲坤沙法耗時1年的釀造而成,這種工藝使得紅粱中的兒茶酸、阿魏酸等元素得到充分的發酵,再經過5年窖藏,讓其中的辛辣、刺激性物質揮發殆盡,凝練出柔順,舒適的口感。
第一次喝它的人,會覺得入口滑爽、帶有一股淡淡的香氣,花香、果香繞舌良久,回味悠長,口感竟與飛天茅臺有近7分相近。
所以在面臨危機時,不要過多地困頓在客觀條件,堅守本心同時,勇于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畢竟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